静安区体育局2018年工作计划
2018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为进一步巩固静安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完成区体育“十三五”规划阶段性目标任务,努力推动体育工作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现制定静安区体育局2018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主动对接健康中国和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紧紧围绕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定位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服务静安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以争创一流为目标,努力提高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以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能级为切入点,丰富和优化体育产品多元化供给。坚持创新实干,在深度融合、持续提升的基础上实现静安体育事业新跨越,为建设“国际静安、圆梦福地”贡献力量,以优异的成绩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
二、工作目标
——建设全方位、高质量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大调研为契机,进一步排摸社区居民、楼宇白领、企业职工体育健身需求,加快“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全力以赴完成年度政府实事项目和区“十三五”规划中期目标任务,新建6条市民健身步道、2座公共篮球场,改建28处益智健身点,新增15处社区健身墙;建设2处百姓健身房;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共享公共运动场”管理模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400场以上;扩大体育健身有效供给,为市民提供免费体质测试服务13000人;区属公共体育场馆接待健身市民30万人次,游泳、羽毛球、乒乓球项目向市民公益开放68000人次。
——做大做强做精竞技体育,提升体教结合、业余训练工作成效,努力建设体育强区。组织静安区代表团参加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科学开展寒暑期集训和日常训练,提高训练效益和竞技水平。巩固提升三大球、武术、击剑等传统强项优势;在冰上、高尔夫、帆船帆板、马术、空手道等新兴竞赛项目、重点潜力项目上取得新突破;市运会总成绩力争进入全市第一集团军。以市运会为平台,全面展示体教结合、业余训练和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成果。
——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激发体育服务产品供给活力,促进体育产业更加平衡、充分地发展。办好国际剑联花剑世界杯大奖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等国际国内大赛;以公共体育场馆为载体,优化区域体育产业布局,承办Jump10世界街球大奖赛,引进电子竞技等与城区品质相匹配的体育赛事活动;开工改造静安区全民健身中心; 加强政策引导,通过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和培育多元化体育产业主体健康发展。
三、工作举措
(一)坚持以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导向,大力建设市民身边的体育设施
依据“十三五”体育场地建设规划布局,加快“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重点围绕“白领”、“白发”人群多元化的健身需求,深入基层充分挖掘社区、园区、厂区、楼宇、绿地的可用空间,重点建设公共运动场,健身步道,健身苑点,社区、楼宇健身室,为市民就近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便利。
一是高质量完成区政府年度实事项目。建设曹家渡街道等2处百姓健身房,阳泉路、北苏州河路、汾西路、洛川东路、大宁城、东茭泾二期6条市民健身步道和阳泉路、市北高新园区2处公共运动场,新增15处社区居委健身墙,预计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1660平方米,营造政府服务市民的良好环境,提升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二是加快公共体育设施更新与建设。改建28处社区益智健身点,从综合力量训练、益智休闲、康复保健、体质测试等多元功能出发,对社区健身苑点器材进行全面升级,增设器械使用方法功能牌。对广中路公共运动场、雕塑公园公共运动场等5座公共运动场和长临路市民健身步道等2条健身步道进行修建翻新。提升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维护水平,完善第三方社会化服务机制,提高群众满意度。
三是大力推广“共享公共运动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依托“互联网+体育”,提高公共运动场使用效能,方便市民参与健身。在全市首创“共享公共运动场”试点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推广,对区域内公共运动场逐步进行改造,通过统一标识、统一维护、统一保险,实现场地标准化、智能化、一体化管理。改建后,市民可通过手机直接进行运动场位置查询、场内锻炼人数查看、出入身份验证、个人运动记录、赛事活动报名等操作。加强对场地的远程监控管理和球场“大数据”运用,完善对公共运动场健身人群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将运动场打造成为凝聚和联接运动爱好者的社交平台,组织发展群众性体育赛事动员平台。开启公共体育设施场地资源共享、赛事活动共筹、参与秩序共管的新模式。
(二)着眼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创新优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一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围绕第十六届市运会及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以举办国际静安城区精英挑战赛为抓手,全面梳理现有赛事资源,加强品牌赛事的培育和管理,以多层次、多样化为目标,突出赛事的娱乐性、趣味性、时尚性,针对青少年、在职职工、社区居民等不同人群特点及实际需求广泛组织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形成以元旦迎新健身跑、区广播操比赛、城市定向挑战赛、楼宇运动会、社区运动会等为代表的一体化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注重新兴体育项目探索和赛事活动内涵的挖掘,立足静安,辐射全市,通过风格鲜明的时尚赛事扩大静安体育的影响力,全方位优化参赛体验, 提升市民体育健身参与度,使系列赛事成为全体市民参与体育运动的聚集地和白领人群享受健身娱乐服务的窗口。积极推进政府主导、社会运作、市场参与“三轮驱动”的办赛模式,完善赛事活动承办权招标机制,强化赛事活动质量管控。举办元旦迎新健身跑、区广播体操比赛、城市定向挑战赛、静安室内划船挑战赛等群众性体育赛事和活动400场以上,展现静安市民团结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以“一街一品”为引领开展静安区第一届社区运动会,鼓励并指导各街镇承办特色和优势体育项目的市、区级赛事活动,使特色体育活动融入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营造浓郁的全民健身氛围。
二是以市民体质健康助推全面小康。贯彻落实《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发挥科学健身对健康促进的基础性功能,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进体医结合,强化与市北医院合作,搭建体质测试与健康体检相结合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数据共享推动体质监测数据纳入居民健康档案。广泛开展移动健康驿站服务,为机关、楼宇、企业、社区、学校“上门”提供免费体质测试,扩大体质监测的覆盖面,全年为市民提供免费体质测试服务13000人以上。强化体质测试的非医疗健康干预功能,针对受测市民体质状况制定“运动处方”,指导市民科学健身、改善体质,降低慢性病、生活方式病风险,对抗亚健康,推进健康关口前移。
三是提升“你点我送”公共体育服务配送平台的服务供给能力和效率。强化基层调研,着眼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找问题,补短板,进一步整合各类体育服务资源,促进器材、讲座、培训、活动等体育服务更加精准地覆盖楼宇、社区、学校、家庭,满足市民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全年服务市民15000人次以上。与社会力量合作,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日常管理和业务培训,着力培养技能素质过硬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推广家庭体育指导员服务,为结对家庭成员提供“面对面”、“零距离”的个性化、精准化、专项化的科学健身指导,进一步宣传普及健身知识和技能,培养“运动之家”。
(三)抓实十六届市运会备战参赛工作,努力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
一是强化业余训练体系建设。完善区域业余训练项目布局,以三大球、基础大项和传统优势项目为主,进一步优化训练项目“一条龙”布局,逐步培育区域项目品牌。强化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制定完善静安区二线运动队、市级体育传统学校管理细则,鼓励和动员运动队积极参加上海市及全国比赛,以赛代练,做好师资、场地等软硬件保障,创造良好的业余训练环境。加强少体校教练员队伍建设和管理,以提高市运会备战带教能力为目标,着重从体育科研、科学选材、训练方法等方面入手深入推进教练员系统培训,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发挥“优秀教练员工作室”及“明翔计划优秀青年教练员队伍”的标杆作用,开展区优秀教练员训练公开课展示,建立项目导师带教团队,以实践教学促进培训成果转化。强化与专业体育俱乐部联合办训,加大业余训练社会化发展的推进力度,多层次、多渠道探索体育后备人才发展有效模式。
二是全力以赴迎战市运会。组织静安区运动员代表团,参加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38个以上项目的比赛。制定《市运会奖惩激励办法》,激发市运会备战热情。积极动员全体教练员、运动员,不断强化寒暑假期集训和日常训练工作,提高训练效益和竞技水平。巩固提升三大球、武术、击剑等传统强项优势;在冰上、高尔夫、帆船帆板、马术、射击等新兴竞赛项目、重点潜在项目上取得新突破;市运会总成绩力争进入全市第一集团军。做好市运会训练和参赛保障工作,弘扬体育精神,体现良好的赛风赛纪和精神面貌。
三是丰富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校园运动项目联盟建设和管理,在已有的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棋牌等8个校园运动项目联盟的基础上,组建游泳等项目校园联盟,为项目布局优化和青少年竞赛水平提升搭建平台。开展国际优秀教练员、运动员进校园活动,举办“民立杯”上海市中小学生游泳冠军赛,承办市运会篮球、排球、棒球、击剑等项目的青少年专业体育赛事,将高水平竞技体育赛事活动向青少年延伸,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开展15个以上项目的青少年阳光体育大联赛比赛及活动,协调发展学校体育赛事活动,积极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组织青少年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四是推进体教深度融合。实施国家《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贯彻《上海市体教结合促进计划(2016-2020年)》,牢固树立体教协同育人理念,深化与教育部门合作,组织召开区体教结合工作会议。积极探索并完善区体教结合工作组织领导和督导机制,加大体教结合专项经费投入,充分发挥体教结合办公室的保障服务作用,提高体教结合工作实效。挖掘区域体育场地资源,以公共体育场馆为核心,以机关、学校场地为补充,建设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面向青少年学生公益性开放,为课外体育活动提供设施保障,开展竞赛、活动、培训指导等健身服务,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将青少年作为公共体育服务重点人群,联合区教育局,深化体育专项课程进校园工作,开展课程的中小学扩展至50所以上,课程项目增至24项。根据各中小学校的不同需求,积极推荐专业素质硬、教学技能强、有奉献精神的优秀运动员或专业体育人才走进校园任教,满足学生学习和提高运动技能的需求。编制《跟着冠军学乒乓》、《跟着冠军学击剑》等专项课程指导教材,开展课程分层化教学试点工作。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实现课程配送服务科学有效管理,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和终生锻炼习惯。
(四)围绕“一轴三带”战略部署,逐步完善区域体育产业布局
一是推动特色体育赛事积聚。主动对接上海市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目标,按照静安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和上海市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要求,依托南京西路两侧高端商务商业集聚带,继续办好国际剑联花剑世界杯大奖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全国围棋甲级联赛、上海静安国际空手道精英交流赛等国际国内大赛,引进KPL王者荣耀职业联赛、完美大师赛等电子竞技赛事,举办JUMP10世界街球大奖赛等群众性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不断提升赛事管理和服务保障水平,扩大国际赛事和自主品牌赛事的影响力,促进赛事文化与静安城区形象的融合。强化赛事辐射效应,延伸赛事内涵,配套开展“静安论剑”、“静安论棋”、“静安论道”、静安室内划船挑战赛等品牌群众赛事,促进各运动项目在静安的普及发展,提升观赛和参与体验。
二是打造体育产业功能区。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体育产业集聚区布局规划》(2017-2020)等文件精神,围绕“一轴三带”发展战略,依托区体育馆、区运动健身中心、区全民健身中心、区体育中心的辐射带动优势,打造南京西路两侧、苏州河两岸、中环两翼体育产业集聚带。推动体育与商业、旅游、文化、健康等融合发展,发挥区域内相关体育企业优势,引导体育人才培训、体育服务创新、新兴时尚体育项目以及体育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落地发展。培育健身休闲市场化、社会化主体,引导加强行业自律,鼓励体育企业、俱乐部、体育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
三是提升场馆服务品质。促进区属公共体育场馆项目多元、服务多元、水准一流。开工改造区全民健身中心,改造后的场馆可开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击剑、空手道、健身等项目的全民健身、训练、比赛活动,进一步满足周边数十万居民多样化的健身需求,优化市民健身体验。做好静安区体育中心运营监督管理,完善监督考核机制,鼓励在坚持公益属性、以体为主的基本原则下,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开展多元复合经营,优化场馆运营,提升服务品质,增强场馆影响力和辐射力,促进静安区体育中心品牌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有机统一。继续强调区属体育场馆便民惠民的公益属性,合理利用公共体育场馆空闲时段向市民优惠免费开放,力争实现区属体育场馆全年接待健身市民30万人次以上,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向市民公益开放68000人次以上。
四是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壮大。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各体育单项协会、俱乐部等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作用,引导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向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培育和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挖掘社会力量参与办赛的潜力,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办赛、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承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使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得更亲民、更深入、更普及。健全政府购买体育服务机制,完善资金保障、监督管理、绩效评价等配套政策,全面提升社会化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内生动力,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体育服务保障体系。
静安区体育局
2018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