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当前位置 > 信息公开?>?区府办?>?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党政混合信息公开” 中共静安区委办公室 静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静安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成文日期:2018-05-23文号:索取号:JA1300000-2018-008发布机构:区府办载体类型:纸质公开类型:主动公开

【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发稿时间 :2018-05-28 15:18 阅读次数:【推荐】 【纠错】
纠错
1.错误类:
错别字 图片显示错误页面显示错误 其他错误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Email:*
【收藏】 【字号 】 【我要打印

静安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决策部署,传承与开发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构筑新时代静安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区的战略优势,实施和提升一批体现“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文化重点工程和项目,根据《中共静安区委、静安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强区的实施意见》《静安区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体现静安对于打造“上海文化”品牌和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历史性担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紧围绕“国际静安、圆梦福地”奋斗目标和“一轴三带”发展战略,按照“新标杆、新亮点”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批城区特色鲜明、海派特征突出、内涵价值丰富的文化品牌、重点工程和特色项目,不断增强静安区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使静安成为展示上海作为卓越全球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城区和重要窗口。

(二)基本原则

1.贯彻新时代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紧紧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给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所带来的制约因素,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传承优良的文化遗产,创作大量优秀的文化作品,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需求,努力为上海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协作,建设和升级一批集聚性强、辐射力广、专业品质高的高端文化服务平台,包括文化艺术的著名节庆、会展、联盟、基地等,成为集聚国际文化资源的门户,成为长三角文化建设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与长三角城市联手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3.引领和推动静安区域发展战略。根据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要求,以文化建设的新成果推动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打造,使静安成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融入“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品牌的强大引擎和示范高地。围绕“国际静安、圆梦福地”奋斗目标和“一轴三带”发展战略,弘扬“导向鲜明、活力迸发、丰富多彩、文明自信”的城区文化,大力助推文化兴区,全力建设文化强区。

(三)主要目标

打造“静安文化”品牌的目标是“一核心四典范”:

总目标: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区。立足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以“国际静安”为主要特色,瞄准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凸显静安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特色,深入挖掘优质资源,大力弘扬优良传统,传承先进文化基因,打响“静安文化”品牌,提升静安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该总目标引领之下,树立四个典范:

典范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城市精神的典范。着力凸显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之历史定位,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线,把富有静安特色的文化元素和历史遗产进行提炼,转化成为新时代的文化品牌,使静安最集中地体现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通过市民的生活方式、精神气质和文明素质展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精气神,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城市精神的典范。

典范二:集聚文化创意产业新动能的典范。突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重点培育影视、戏剧、电竞游戏三大文创产业集群及相关产业链,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商业等融合创新,优化环上大、江宁路、灵石路、南京西路等一批特色文创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级的文创企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区五大支柱性产业中的地位,到2020年使静安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使得静安区成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创产业中心之引领高地,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激发新动能、培育新业态的典范。

典范三: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典范。全面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优质化、数字化建设,在全市率先建成“十分钟公共文化圈”,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的文化设施,扶持培育一批“名人、名品、名居、名剧”,成为发展均衡、服务便捷、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保障充分、统筹有力、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典范。

典范四: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国际文化合作的典范。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引更多“一带一路”文化合作项目、联盟、机构等落户,让更多国际文化组织、文化专业机构总部和国际文化艺术活动品牌集聚静安,让更多国际文化展览、文化交易、文化汇演等活动首选静安,让更多中国当代优秀文化艺术成果从静安向世界辐射,使静安成为全球多元文化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典范。

二、重点任务

(一)打响红色文化品牌

针对静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力实施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推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发掘保护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建设,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积极迎接建党100周年的历史节点。

1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亮点。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静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核心区域,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所在、根脉所系。要积极贯彻“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妥善保护修缮重点革命遗址旧址,率先建成“博物馆城区”,提升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等红色纪念场馆和99处革命遗址旧址的展陈和保护水平;切实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宣传教育作用,把建党历史资源与文化旅游教育等相结合,推出一批以红色文化为内容的系列服务。

2创作一批体现主旋律和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节点,以静安的红色遗产和历史资源为基础,突出“继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以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为主要内容,通过戏剧、美术、音乐、摄影等艺术形式,创作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静安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

(二)打响海派文化品牌

坚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原则,集聚和整合优秀的国际文化资源,重点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重大活动品牌提升、文化市场体系创新、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等专项行动,创作推出一批传承历史文脉与现代时尚融合的海派文化精品,全面提升静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

1培育文创产业的新主体、新业态。把握贯彻“上海文创50条”的重要机遇,突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打造影视、演艺、电竞及游戏等优势产业集群;提升环上大影视电竞产业集聚区,让静安成为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核心基地;提升江宁路文化街等,让静安成为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核心集聚区;壮大灵石路以电竞为重点的游戏产业集群,让静安成为上海建设“全球电竞之都”的重点承载区。

2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标准化、优质化、特色化建设,推进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提升数字化、高效化服务,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优化静安区“一轴三带”文化设施布局;加大公共文化内容供给,鼓励引导民间机构、社会组织等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鼓励支持各街镇形成“一街一品”的社区特色文化,创造优良品质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需求,成为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标杆。

3激发文化消费市场的新活力。优化文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推动文化元素融入商业业态,打造具有时尚活力的特色商业街区;结合上海发展美丽健康产业的机遇,使静安成为“一核两片五联动”的关键节点;打造高品质的购物天堂,成为“上海服务”的核心示范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使得静安成为上海最具吸引力的文化时尚核心区域。

4打造国际文化合作的新高地。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引国际文化组织和文化专业机构总部落户静安,吸引全球更多优秀文化艺术机构、研发中心和大师工作室等,及其首创、首演、首发、首展项目首选静安,使得静安成为全球多元文化建设主体交融和“一带一路”文化合作的枢纽,成为中国优秀文化艺术成果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

(三)打响江南文化品牌

大力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重点加强对历史建筑、风貌街区成片成区域修缮保护,结合打造优良生态环境,重现历史风貌再塑内涵功能,在保护传承、创新转化、拓展提升、普及教育的结合方面下功夫着力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品牌

1活化遗产焕发新魅力。推动“文化遗产”在社区的建设,加强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文化特色的传承发扬,重点加强石库门里弄建筑群、优秀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工业文化遗存、抗战历史遗存、名人故居等的分级分类管理保护提升非遗传承保护水平,振兴老字号等非遗项目的活力。

2引领时尚体现新活力。贯彻国家关于促进消费升级的战略部署,结合南京西路、苏州河两岸、大宁地区等商业文化集聚区的建设,以文化元素引领空间魅力,继承与活化江南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丰富遗产,让广大人民享受更加美好的品牌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服务消费。

三、专项行动

静安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区要抓好八个专项行动:

(一)“博物馆城区”静安博物馆体系建设专项行动

深度推进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张园、均益里、斯文里等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性开发,坚持“有序更新、活化利用”理念,科学保护天后宫、会审公廨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做好吴昌硕、贺友直等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开发,积极筹建商务印书馆历史纪念馆、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统筹规划并鼓励支持区内纪念馆、艺术馆、博物馆的筹建、扩建和提升,完善提升各类场馆展陈、宣教、旅游和文创产品开发功能,逐步形成一套包括综合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在内的博物馆和艺术馆体系,使静安成为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于一体的“博物馆城区”,为“上海文化”品牌提供优秀的“静安样本”。

把握纪念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机遇,凸显静安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核心区域之优势,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影响力;依托全区99处革命遗址旧址,修缮和提升全区革命旧址的宣传教育功能,包括修缮中共中央秘书处旧址、彭湃烈士在沪革命活动点旧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等红色场馆,申报上海茂名路毛泽东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打造“党的诞生与静安”等主题宣讲课程,使静安成为“党的诞生地——建党百年红色体验之旅”的核心示范区。

(二)“静安故事”主旋律文艺创作专项行动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始终依托静安独特的城区文化资源,传承海派文化特色,充分发挥静安群文创作的领先优势,整合区域内各类文化资源,聚焦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对相关题材文艺创作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突出“政府主导、内容主流、市民主场”,通过美术、戏剧、舞蹈、摄影、会展、微电影、网络文化等艺术形式,以专业工作者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创作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静安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以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形成“静安故事”主旋律文艺创作系列集成,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上海城市精神,引导市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三)环上大影视电竞产业集聚区提升专项行动

充分发挥静安作为中国电影发祥地的深厚底蕴和活力,打造上海创意和影视产业的文化地标,持续推进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明珠影视城等影视产业园区建设,依托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人才优势,用好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技术厂等资源;修订完善《静安区关于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吸引全球影视资源在静安“扎根扎堆、开花结果”;加强与上海国际电影节联动,完善影视产业服务体系;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式,引导优质影视资源集聚,打造产学研融合的世界级影视基地;办好“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加强与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大影视企业等行业单位合作,形成“上海出品、静安创作”的优势;在塘南成功引进影视基地项目的基础之上,结合拆违整治工程,让更多城区空间向影视文化产业项目释放,使静安成为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之核心基地。

承担上海建设“全球动漫游戏原创中心”的使命,以灵石路等为主要区域,推动更多以电竞为重点的游戏产业资源集聚,发挥电竞产业链上多个环节包括动漫、游戏、出版、节庆、赛事、娱乐、衍生产品、培训、网络内容等纵向与横向联动的特点,形成“中国电竞看上海,上海电竞在静安”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优势;适应青年一代对电竞产业的关注热度,鼓励投资建设电竞赛事场馆、特色体验馆或主题馆,引进国际顶级电子竞技赛事和展览展示,促进电子竞技比赛、交易、直播、培训等产业链发展;依托新建成的VSPN电竞中心等先进的配套设施,吸引上下游的游戏装备和内容开发商、制造商、服务商等落户静安,形成全国领先的电子竞技产业高地。

(四)“静安现代戏剧谷”亚洲演艺之都建设专项行动

以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作为核心品牌,自觉承担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使命,吸取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等世界顶级演艺聚集区的经验,重点打造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的升级版,以优秀剧目、空间圈层、节庆品牌、市民共享为四大亮点,以每年推出一大批来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及世界各地的精品剧目和主题活动为主打内容,以江宁路文化街及美琪大戏院、艺海剧院、尚演谷等演出场所为核心圈,上戏实验剧院、上海商城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云峰剧院等为拓展圈,以大宁剧院、上海马戏城等为外围圈,形成亚洲演艺之都核心区空间布局。

在静安形成“花心+花瓣+花环”的演艺产业生态圈,以江宁路文化街等主要演出场所、演艺活动、院团主体为“花心”,以静安现代戏剧谷等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为“花瓣”,以周边的艺术、时尚、娱乐场所和商圈作为“花环”,营造充满大都会魅力、具有充沛活力的演艺产业生态圈;结合“浓情静安·爵士春天”音乐节、静安与爱丁堡双城对话、南京西路戏剧大道等,彰显“政府主导、内容主流、市民主场”的活力,鼓励支持国内外优秀剧目在静安集中展演展示,使静安成为国内外优秀演艺资源的集聚中心。

(五)“智文化”大数据技术与文创产业融合创新专项行动

积极承担上海建设信息技术支撑高地的使命,加强与上海数据交易中心的深度合作,采用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入挖掘与静安文创产业有关的多维度海量数据,与国内外一流文创产业聚集区进行大数据精准对标,把握静安文创产业与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商品流以及政策、环境、交通等各类要素的内在联系,推动静安成为上海市大数据发展“交易机构+创新基地+产业基金+发展联盟+研究中心”五位一体规划布局的示范节点,以大数据方式展现静安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智文化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静安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市场消费精准采集和投放;实现全区文化资源统筹上线,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智能化的文化服务,包括文化导览、在线阅读、场地预定、艺术辅导等,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和文创产业升级提供与科技融合的静安经验。

(六)“美在静安”十分钟公共文化圈提升专项行动

在全市率先实现“十分钟公共文化圈”,以标准化、优质化、数字化的建设成果,走在上海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列;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聚焦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全区标准化村居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支持“‘灰引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项目创新,鼓励学校、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共建共享文化功能设施;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实施“十百千万”文化配送工程,不断扩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推送更加精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满足市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推动“美在静安”特色文化创新项目,既要进一步提升全区“一轴三带”的文化大空间布局,也要塑造丰富多彩的文化小微空间。做大做强“悦读静安”“涵芬讲堂”“星梦”艺术课堂、“克勒门文化艺术沙龙”、陕西北路“网文讲坛”等特色文化项目,鼓励和支持各街镇结合各自实际,组织开展贴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活动,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等的传承与开发,把文化建设与城市更新加以有机地融合;充分发挥各街镇的积极性,突出社区特色文化项目建设,打造和提升“一街一品”等贴近市民、普惠群众、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形态。

(七)“国际静安”文化合作枢纽建设专项行动

配合“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在静安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国际文化组织和文化专业机构总部落户静安;配合面向国内外青年艺术人才的“扶青计划”,积极开发外向型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培育若干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使静安成为外向型文化企业和机构发展的大平台;吸引全球的优秀文化艺术机构、大师工作室和专业人士及其首创、首演、首发、首展项目落地静安。

发挥静安集中一大批各国外交和文化机构的资源优势,举办国际时尚展会和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国际知名艺术节庆品牌的交流合作,推进更多国际合作项目落地;依托“爱丁堡—静安”双城戏剧平台,推动优秀本土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走向世界,突出“时尚静安、魅力静安”;办好“福布斯·静安南京路论坛”“中欧·静安顶级品牌高峰论坛”等,提升静安咖啡文化节、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郁金香花博会、上海国际喜剧节以及吴江路国际美食节等节庆品牌,不断提升静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八)“漫步静安”文商旅体联动协作专项行动

深入推进“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广“艺术商圈”合作模式,把工业设计、时尚创意、智能穿戴、运动健身、购物体验等相结合,推动时尚消费、品牌消费、品质消费、特色消费;促进文商旅体联动,体现国际化时尚的最新潮流,推动静安成为国际时尚消费的核心聚集区;发挥文化要素的融合、联动、提升功能,推动文化与体育、商业、旅游、金融等领域的联动发展,打造以“时尚+商业”“文化+商业”“艺术+商业”“历史+商业”等为特色的时尚活力“静安后街”,积极推进以吴江路、茂名北路为核心的大张园街区的改造和提升,提升南京西路后街群等文商旅联动的空间格局,促进时尚购物、休闲娱乐、展览演艺等文化体验特色商业集聚。

设计推出20条静安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包括静安建党百年红色体验之旅、南京西路后街群都市观光之旅、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游、苏河湾滨河生态文化游、江宁路文化街演艺体验游等,形成“珍珠成串”“长藤结瓜”的新格局,通过文化旅游与各类节庆、展会、赛事、演艺、品牌活动等的结合,使广大市民和游客深度感受静安文化魅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协调

充分发挥“文化强区”工作领导小组指挥、统筹、协调、检查、推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有效联动,进一步整合区域文化资源,进一步汇聚打响“静安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强区的合力。进一步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实施宏观资源配置、空间结构布局、政策环境优化、基础条件配备。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加大政府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在保持公共财政对文化投入的同时,加强对“静安文化”品牌建设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扶持;整合用好现有各类文化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打响“静安文化”品牌、参与静安文化建设,培育一批主题特色鲜明、开拓创新性强、示范引领性好、社会评价度高的创新项目,扩大“静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形成集聚效应。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落实市人才新政30条,加大文化优秀人才、高端创意人才、文学艺术名家、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大师工作室的引进力度。打破市和区的人才使用壁垒,形成文化人才资源的共享机制,探索建立“人才+项目”的文化引才机制,扶持资助一批文化名家和优秀中青年人才承担的重大创作、重点项目,力争聚集100名以上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人才扎根静安,资助100个优秀文化项目绽放静安,使静安成为一流文化人才的圆梦之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创企业在静安联合共建人才实训基地;深入开展星级文化团队评审和“十大公共文化事件、十位公共文化人物”评选工作,加大基层文化团队的培育力度。

(四)推进文化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要依托静安区金融服务业业态丰富,外资金融企业集聚的优势,积极推进文化金融深度融合发展;发挥金融在促进文化发展方面的资金配置、风险规避、国际流通等多种功能,大力发展轻资产型、知识型的文化金融专业服务体系;完善文化资产评估体系,借鉴兄弟省市“著名商标贷”等经验,开展无形资产质押、未来收益权质押等担保方式的创新,形成“筹投贷”联动的文化产业多样化融资方式;优先向金融机构推荐具有投资价值、成长性好的文化企业项目,促进文化产业金融资本的对接。

(五)优化土地资源的供给

结合静安区调整产业结构、拆违整治工程等举措,优先保障新增文化项目的土地供应,其中营利性文化事业项目使用文化用地的,可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使用工业、研发总部用地的,可以通过“带产业项目”挂牌方式供地;在新增经营性用地出让中,通过出让前的规划实施评估,按照区域文化设施配置情况,优先配建文化类公共设施。

(六)合理利用存量用地和空间

根据文商旅体联动发展的原则,鼓励在商业服务设施项目中配套建设电影院、演出场馆、会展设施等,鼓励在地铁、广场、商厦等空间因地制宜地举办艺术秀、演艺、会展、节庆等项目;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合作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文化艺术项目;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利用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文化创意产业,连续经营一年以上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照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七)创新社会参与机制

    完善共建共赢的现代文化治理模式,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经费制度等的完善;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市场管理、文物建筑保护中探索创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机制,为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提供有效路径,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构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文化发展格局。

附件:
分享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