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当前位置 > 信息公开?>?区府办?>?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区科委《静安区智慧城区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成文日期:2017-02-10文号:静府办发〔2017〕15号索取号:JA1300000-2017-016发布机构:区府办载体类型:纸质公开类型:主动公开

【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发稿时间 :2017-02-16 10:27 阅读次数:【推荐】 【纠错】
纠错
1.错误类:
错别字 图片显示错误页面显示错误 其他错误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Email:*
【收藏】 【字号 】 【我要打印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彭浦镇政府:

科委静安区智慧城区建设“十三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审核通过,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静安区智慧城区建设“十三五”规划

为进一步深化“国际静安、智慧城区”建设,根据国家推进信息化建设、“互联网+”行动和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实施战略,按照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行动计划,结合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效

“十二五”时期,本区信息化工作以智慧城区建设为目标,先后制定了《静安智慧城区建设规划(2011-2015年)》、《静安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静安区推进智慧城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4-2016)》等文件,以打造“智慧政务先行区、智慧社务示范区、智慧商务实践区”为总体目标,聚焦政务、民生、经济三大领域,以提高政府运行效能为目标,加大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优化业务流程,简政放权;以提供市民优质公共服务为目标,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便民利民;以优化经济产业运行环境为目标,加强政策引导和试点示范,助推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壮大经济发展新热点。经过五年的持续努力,已基本形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区框架,为“十三五”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信息化整体环境不断优化

基础设施服务能级明显提升。与电信上海公司、移动上海公司、联通上海公司、上海东方有线公司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光纤网络建设、无线网络建设、基础网络提升和功能平台打造,着力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区光纤网络覆盖率100%,商务楼宇光纤覆盖率100%,光纤用户数占比达42%,宽带使用率75%,区互联网用户普及率85%。全区通信基站653个,其中4G基站159个,实现主要区域的覆盖;全区无线网络(WLAN热点)覆盖1400余处,商务楼宇公共区域无线网络覆盖率80%。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改造率100%,数字电视普及率100%

信息化理念和应用广泛普及。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开设了多次智慧城区建设专题培训。编写了《大数据城市》、《智慧CBD》、《智慧城市2.0》等国内外创新与发展的信息资讯。编印《智慧零距离》、《云计算》等《静安科普之窗》宣传册。利用科普宣传屏介绍《智慧城市新里程》、《智慧城区与智慧生活》等内容。静安科技馆的“智慧时代,魅力静安”主题展,是全市率先挂牌的区县级“上海市智慧城市市民体验中心”,开展智慧产品、智慧应用等体验展示活动。结合市智慧城市体验周,开展电子账单进社区、智慧城市进社区等活动。开展“IT企业走进静安”活动。每年开展12期老年人信息化培训,指导老年人如何使用各类数码产品、智能终端、上网冲浪等。

2.智慧政务夯实基础

在网络建设方面,初步完成了网络覆盖和核心机房整合。实施区公务网、区政务网一期、全区居委会网速提升和光网建设等工程,建成了覆盖市、区、街镇、居委会四级办公业务网络,保障各类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联通了大统路和西康路核心机房,实施了虚拟化服务,有效支撑了部门业务系统运行,统筹了资源利用,提升了资源利用率。

推进基础数据库升级建设和应用。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了市人口库落地。推进区地理信息库的升级建设和应用开发。建设区信用信息库,推进区信用子平台建设和应用。探索建立决策咨询库,汇聚和整合财政、税收等多层面信息,建设决策支持平台(一期),为科学决策和政府主动推送公共服务提供更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化应用示范突破。开展“平安城区”建设,推进全区图像监控系统全覆盖,实现派出所图像监控中心与分局图像监控系统、街镇网格指挥中心和区网格指挥中心的图像监控联网共享。建立了区域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整合城市应急联动系统、“12345”市民服务热线、12319热线和灯光管理信息系统、环卫设施地理信息系统等市政管理资源,实现了区域网格化管理的统一调度,提升了网格化管理的综合指挥功能。

推进政府管理手段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开展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全国试点工作,实施行政审批业务流程梳理和再造,建设网上行政服务大厅和行政审批在线服务系统。推进居委会综合管理信息(台账)系统一期建设。完善特种设备监察信息系统,实现设备定检电子化催检,保障了特种设备安全。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环卫车辆车载称重系统,开展交互指挥调度,提升环卫管理水平。

加强门户网站建设,提升政府形象。“上海静安”门户网站连续在全市政府网站测评中名列前茅,获得优秀网站称号。率先在全市区县政府网站中完成全站式信息无障碍浏览,开展智能问答平台和APP客户端建设,提高网站人性化服务水平。强化区门户网站与部门网站之间的协调联动,开展了49个政府部门二级网站集中归并,完成了全区部门网站集群建设,推行政务公开、政务查询、网上办事、投诉受理等服务项目的网上办理。

完善项目管理办法,探索开展项目评估和审计。修订完善政府财力投资信息化项目实施细则,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委托第三方开展信息化项目前、中、后评估和审计,加强和完善信息化项目的跟踪、指导、服务和评估工作,提高绩效水平,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3.智慧社务便捷民生

以智慧社区试点示范建设为引领,让智慧走进家园。石门二路、彭浦新村等6个街道先后被列为市智慧社区试点示范。曹家渡街道推进建设东方网智慧屋,面对面向居民提供服务。启动了区智慧社区平台一期建设,通过互联网、有线电视网、手机等多信息屏全面覆盖,实现信息资源获取便利化。

加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卫生部指定的健康档案符合性测试试点单位,我区完成了三家二级医院、一家社区服务中心的HIS改造升级。完善区域卫生数据共享平台,在卫生部组织的健康档案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中,成为全国首家通过地市级四星测评的区域。启动公共健康服务信息系统(一期、二期)建设,公共卫生数据中心和区域医疗会诊平台相继建成并发挥积极作用。完成“一站式”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区内公办医疗机构与民政部门的网络互联,构建医疗救助实时结算体系,使区内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在医疗机构就医时得到及时救助。

推进“智慧教育”信息化应用。优化区教育专业网站建设,为师生和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与服务。区推送的“初中数学诊断指导矫正系统研究”、“跨区域教师网络视频互动教研模式研究”、“基于网络平台的沟通与交往电子教材的实践研究”、“内地西藏班学科教学资源库的共享平台建设研究”等信息化项目,使4所学校成为教育部和上海市数字化校园和实验项目校。

打造“文化云”。建立文化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将区数字图书馆、史料馆文化遗产、数字文化博物馆和海上文化中心文化资讯与发布管理平台融汇贯通,形成浑然一体的区域文化网络世界,使区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委会图书馆等形成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4.智慧商务提升能级

提升公共管理能级,优化商务环境。建设静安寺交通枢纽综合交通信息系统,提供轨道与地面公交、城市综合公共交通网络信息发布与乘客诱导等信息服务。建设楼宇信息化管理系统,精准掌握商务资源。提升创新监管执法模式,建设楼宇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企业综合监管GIS系统,提升商务服务能级。

探索智慧商圈建设,培育经济发展热点。围绕苏河湾、大宁等重点商圈,完成了《智慧苏河湾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2011-2015)》的编写,推动苏河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支付、信用等配套服务能力。创建静安南京路移动支付示范街区,推动近场远程支付应用,以白领午餐项目为切入点,推出“静安白领卡”系列营销活动,在静安嘉里中心、恒隆广场、梅龙镇广场、1788广场、久光百货、吴江路步行街等区域打造移动支付示范区域。

建设智慧园区,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市北高新园区、“800秀”创意园区和多媒体谷被列为上海市智慧园区试点单位。市北高新园区建设“企业办公云服务”平台、“800秀”创意园区建设园区企业服务平台、多媒体谷园区实施“四化”(基础设施优化、开发管理精细化、功能服务专业化和产业发展智能化)工程,加强了企业信息的全方位分析和综合评估,开展了信息定位推送、商铺产品发布、服务评价和口碑体系等管理和服务。

软件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至“十二五”末,总营收入突破400亿元,同比增长10.2%,税收总额14.7亿,同比增长20.8%,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明显提升,成为全区现代服务业中的优势产业。产业特色愈加鲜明,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集聚了浪潮云服务、鹏博士、上海数据港、晶赞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以卡斯柯、通号上海工程局、上通公司为主的轨道交通信号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互联网技术已经在房产交易、人力资源、展览展示、旅游和文化创意等传统产业领域不断渗透,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代表性企业有房多多、前锦众程、风语筑、一嗨租车等。

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助推经济增长转型。积极推动区域电子商务发展,培育O2O(线上到线下)等新型商业模式,协助九百、开开、立丰、上汽销售等传统商贸企业对传统业务模式进行改造升级,采用“互联网+”的形式,加快向电子商务、网上商城转型。加快扶持宝尊电商、钻石小鸟、洋码头、网商电商、悦会信息等一批有品牌、有知名度、有发展潜力、有规模的电子商务企业快速壮大,协调跟进“上海鸿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材家居电子商务智能体验交易平台”、“上海领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高端品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确保项目稳步推进,进一步推动我区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构筑社会诚信环境。制定政府带头用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开展企业信用评价、推进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等制度性文件。发布政府用信年度目录,各部门使用信用信息(产品)取得明显成效,政府用信已覆盖政府采购、评优表彰等七大领域,为政府行政行为提供参考依据。开展“三个清单”编制工作,归集部门信用数据。对接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子平台,实现区级信用信息公开与共享。广泛开展宣传,营造全社会“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诚信氛围和诚信文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均衡

区域无线通信信号总体上呈现“南密北疏”的特点,尤其是北部居民区通讯信号覆盖程度较差,投诉率较高。重点商圈等公共服务区域的无线网络覆盖仍有不足,影响了楼宇和综合环境品质,需要在行政与市场方式的综合运用上探求新的解决机制。

2.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不足

政府是社会最大的信息资源拥有者、处理者和用户,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可极大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条块分割的体制机制加重了信息孤岛凸显,制约了区内顶层设计和集约化统筹的执行力,基础数据难以共享,系统集成难度大,成为信息资源开发应用的瓶颈。

3.信息化应用成效尚有提升空间

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区加大“智慧社务”、“智慧商务”的投入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真正能在全市起引领作用、能代表静安特色的品牌应用建设尚未凸显出来,项目预计成效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项目完成后的宣传、应用和推广没有及时跟进,老百姓没有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好处。

4.信息化人才结构性短缺现象仍然存在

静安打造国际化的智慧城区,缺乏面向国际化、熟悉信息化潮流的高端人才,同时由于信息化推进工作量大面广,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既懂业务管理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匮乏,能够对项目业务流程和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提出合理化、可操作建议的人员相对不足。如何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信息化工作队伍,这是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和现实难题。

5.具有规模影响力和核心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缺乏

静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与集聚效应突出,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缺乏总部型、领袖型、知识密集型的超大型企业,年产值超50亿、超100亿的航母型软件和信息服务类龙头企业目前还没有,而掌握核心技术达到国际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软件信息服务类企业不多,尚需在大企业、好品牌的引进和培育上加大力度。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判断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世界上互联网浪潮方兴未艾,中国已成为这次浪潮的中心地带,“互联网+”战略迅速推动众多行业的变革。上海将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核心,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助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贴近民众需求和服务改革发展为导向,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

(一)技术环境:信息技术创新推动社会发展方式持续变革

一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新IT”浪潮风起云涌,它将推动传统企业IT架构的更新和优化,并打造新的“互联网+”模式。互联网思维正在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易方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已经深度融合、密不可分。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政府迫切需要创新治理方式,重塑自身形象。“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支撑,将使政府在社会治理中不断获得创新的力量源泉;“互联网+”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将使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向自下而上的多元合作社会治理模式转变。技术与治理,已成为互联网时代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发展取向。

(二)中国环境: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信息化关注的焦点

各国互联网相关产业占GDP的比重(称为IGDP)中,中国在全球属领先地位,增长速度惊人。截至2015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使用手机上网约70%,世界互联网十强企业,中国占据四席。工业革命落后于欧美的中国,在信息和网络革命时代,具备了引领世界潮流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做出两大重要部署,一是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信息化成为新“四化”之一;二是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建设。信息化应用将进入发展阶段转型的关键期,信息化建设的技术、理念、理论、模式,以及评价标准等都已发生或将发生重大变化,信息化在企业转型升级、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国际竞争中均具有关键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这样的发展环境,对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区的静安,是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三)上海环境: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十三五”时期将是上海由“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目标转向迈向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过渡期。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交互作用背景下,上海亟待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努力纳入全球网络,成为全球城市网络当中的节点城市。至“十三五”期末,上海将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四个中心”,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静安区作为上海最有希望率先与发达国家大都市中心城区直接竞争的中心区,充分学习吸收国外发达区域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更新信息化工作理念,开展智慧整体实践,形成静安智慧城区的全新品牌已迫在眉睫。

(四)静安环境:面临新起点,打造中心城区新标杆和上海发展新亮点

目前,静安区正处于创新转型和再次提升的发展阶段,处于打造“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新起点,建成服务业体制创新的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服务业基地和全国服务业改革先行区的重要时期。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迫切要求静安激发城区创新创业活力,加大创新转型与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科技支撑作用明显、服务经济先进发达、智慧城区功能完备、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的城区发展之路。在全市创新转型发展格局中率先突破,引领新一轮战略崛起,信息化将充分发挥“倍增器”的作用,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上海“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的要求和静安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区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进行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和方法创新,破除体制机制瓶颈,以“进一步提升城区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为方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深化完善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安全运行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为抓手,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能级、智慧政务开放共享、智慧社务紧贴民生、智慧商务蓬勃发展、信息安全可靠可控,为建设“国际静安、圆梦福地”提供强有力信息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顶层设计,制度并举。从全局的视角出发,对整个区域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层次、角色、各种正面与负面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设计,以规划谋篇布局。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制度和长效运行机制,实现规范化、集约化、长效化的智慧静安建设模式。

需求为先,惠民为本。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立足于市民生活、企业生产与运营、政府管理与服务的实际需求,发挥信息化对科学高效配置资源的支撑和服务功能,切实增强智慧城区建设带来的便捷、高效、创新的感受度,让智慧城区的建设成果惠及全区。

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范标准、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竞争性领域坚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市场化,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培育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力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合力推进的格局。

创新驱动,深化应用。鼓励各类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各行业跨界融合,培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新产业;以创新促应用,不断增进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各领域应用服务的技术手段与服务模式,形成以智能应用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智慧城区建设格局。

强化安全,保障有力。牢牢把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的辩证关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加强网络安全,坚持依法管理,提升技术能力,强化信息保护,完善管理制度,形成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四、总体目标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衔接上海市和静安区建设智慧城市(区)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做好全局统筹,通过实施“五横两纵”的整体建设框架(五横:应用层、支撑层、信息资源层、基础网络层、终端感知层;两纵:整合共享、保障措施),打造智慧政务先行区、智慧社务示范区和智慧商务实践区,到“十三五”期末,基本构建起以智慧应用体系为核心,以高速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自主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式智慧城区,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上海中心城区领先。

(二)主要目标

1.建设成效显著的智慧应用体系

智慧应用体系的“一体”是信息化的核心,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深入应用和深度融合,围绕智慧政务、智慧社务、智慧商务三大领域实施19大建设任务,其中:智慧政务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重点支持跨部门、跨系统的8大综合性平台项目建设,包括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加大硬件基础资源统筹力度,以降低政府运维成本;建设数据资源交换平台和数据开放平台,力争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开放利用有新突破;建设办事服务平台,提升部门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效能;建设决策支持平台、综合监管平台、视频图像监控管理平台及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助力政府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改革创新。智慧社务以服务社区居民为核心,实施完善涉及社区、教育、健康、文化、养老、旅游、交通等领域的7大工程,有效促进信息消费,服务民生,明显提高居民智慧体验度和获得感,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智慧商务对接国家和上海产业发展战略,结合静安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大力扶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特色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持续增长、推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深化智慧商圈和智慧园区建设等4大任务的实施,助推众创空间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打造,培植一批有潜力、有活力、有能力的高新园区和企业发展壮大,力推传统产业和传统商业转型发展,通过新技术新模式广泛应用,保持本区商务蓬勃发展,提升商圈、园区的智慧能级,为“四新”产业发展提供腾飞环境。

2.提升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

信息基础设施作为“两翼”中的一翼,是建设“一体”的基础。支持通信基站建设,持续完善区域通信环境。要适度超前、稳步推进“城市光网”、“无线宽带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打造宽带城区,商务楼宇光纤用户数占比达70%,宽带使用率90%,区互联网用户普及率90%;加快建设无线城区,全区十三五期间新增基站200个,基本实现区域全覆盖,公益性公共服务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100%,宾馆、酒店、商场等公共区域无线网络覆盖率95%

3.打造坚实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综合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作为“两翼”中的另一翼,是建设“一体”的保障。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建立一支纵向到街镇居民区、横向跨部门的信息化工作队伍。建立健全涉及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数据资源共享使用、信息应用互联互通等综合管理制度和规范;建立自主可控的网络安全综合保障体系,重点领域安全监管、网络安全应急处置、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能力明显增强,重要信息系统、重点单位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有效提升,确保不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

五、重点任务

(一)建设协同一体、透明高效的智慧政务

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整合已建政务信息系统,统筹新建系统,实施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服务、公共服务渠道优化、网络服务能级提升等专项建设,实现政府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在管理和操作机制上,建立促进信息共享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和业务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采集、网络化汇聚和统一化管理。

1.建设电子政务云平台,支撑各类电子政务应用

以有效降低区电子政务整体运维成本,提升资源集约化程度为目标,转变电子政务建设模式,通过云计算、虚拟化等技术应用,统筹建设区政务云平台,逐步融合原有传统机房需求,提升服务能级,实现硬件资源、数据交换、应用支撑、资源管理的统筹,支撑各类电子政务应用。

2.建设数据资源交换平台,实现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共享

按照做实基础数据、整合部门数据的方式,将实有人口库、法人库、房屋库、地理信息库、社会信用信息库、数字档案库等基础数据库与各部门的业务数据库统一纳入全区数据资源交换体系,建设资源交换平台,建立交换共享管理规范和制度。

3.深化决策支持平台,辅助区域发展战略决策和分析

综合法人、人口、经济产业、社会运行等数据,在一期建设基础上深化建设决策支持平台,为辅助决策、统计分析、业务管理等方面提供大数据支撑。

4.建设办事服务平台,提供高效的便民利民服务

以“单一窗口”建设为契机,建设区级网上政务大厅,与“上海静安”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功能联动,形成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实现市级网上政务大厅、市政府各部门网上办事平台、各区网上政务大厅相互之间一口受理、数据对接以及统一用户登录的办事服务模式,为企业和市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5.建设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提高政府的监管效率

以信息互联共享为基础,探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方式和措施,支撑“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构建一套集信息查询、协同监管、联合奖惩、行刑衔接、社会监督、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监管应用体系,增强监管合力,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供重要支撑。

6.建设政务数据开放平台,提升政府的社会公信力

探索建立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规范和渠道,深化公共资金、公共资源等政府信息公开,开发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重点开放地理位置类、市场监管类、交通状况类等重点领域的政府数据,加强市区联动,逐步建设全区统一的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平台。

7.建设视频图像监控管理平台,支撑平安城区建设

不断扩大全区视频监控系统的覆盖范围,美丽家园建设覆盖小区全面纳入,提高全区视频监控系统的点位密度,整合全区社会视频监控资源,基本建成与本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公共服务需要相适应的城市图像监控系统,建成统一的视频图像监控管理平台,实现“一套系统、多方使用”的共建共享目标,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应急处置、警卫工作、治安管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力支撑“平安城区”建设。

8.深化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推动美丽家园的创新建设

逐步实现城市综合管理领域全覆盖,形成区—街镇—辖区单位、街区工作站、居(村)委会一体化的“两级平台、三级管理”信息化管理格局。扩大网格化管理视频会议系统覆盖面,进一步增强网格化综合指挥能力。深化市容绿化、市政、环境保护、地下空间等专业网格化信息系统,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化市容市貌、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园林绿化、路灯照明等监督与管理,加强移动执法能力、提高执法响应速度,实现区域内专业网格信息化管理的智能监测、智能预警、突发事故应急管理和实时信息发布。

(二)建设便民惠民、和谐宜居的智慧社务

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加快整合社会公共服务资源,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增强市民对智慧城区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推进智慧社区创新试点和应用示范,促进社区服务集成化、社区管理智能化、居民生活现代化,构建开放性的智慧社区生态系统。

1.扩大试点示范应用范围,建设广覆盖的智慧社区工程

在已有六个试点示范街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示范应用范围,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全覆盖。提升完善区智慧社区平台,采用电脑、电视、移动终端等多屏互动形式,实现与社区管理、市民服务的全面对接,达到“使用一个综合平台,解决生活多项需求”的目标,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2.推进“智慧校园”试点建设,建设优质均衡的智慧教育工程

建设教育基础数据库、面向学生的课程资源库、面向教师的电子备课资源库以及面向专项应用(如实验)的教育专题库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涵盖校区管理、教务安排、后勤保障等内容的“智慧校园”试点建设。拓展“静安学习网”功能,汇集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探索建立面向学校、家庭、社区的区域教育云服务平台,针对幼儿、学生、居民、教师等不同群体开发在线的定制化教育服务应用,实现学习的全员、全程、终生覆盖。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挖掘需求,建设网络服务平台,面向不同人群提供开放式在线课程,丰富互联网教育产品。

3.完善体育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便民惠民的智慧健康工程

建设基于云计算的健康档案数据平台,推进健康信息在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和市民之间共享利用,建设覆盖医疗、医保、医药、公共卫生领域的卫生综合管理平台。推进以健康档案、疾病监测、疾病预防控制、重点疾病分析等为重点的基础信息共享共用。推进医疗卫生单位在综合管理、绩效考核、医疗服务监管等医院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形成医院服务与管理的监测、评价、监管、考核指标数据体系。完善医疗卫生单位的临床用药监测、医院用药评价、临床医生处方分析等医疗专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大数据研究和应用。推进完善“升级版”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群众体育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优化完善15分钟体育生活圈。依托“运动静安”APP,将健身运动设施及场馆进行信息整合,实现公共体育场所的联动对接、查询预订、体育健身指导以及体质监测等服务,方便市民享受体育服务,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整合文化资源,建设极具国际静安鲜明特色的智慧文化工程

深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云”,汇聚整合市、区、社区三个层级的文化活动、展示、演出、培训、场馆导览、图书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公共文化资源,面向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快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智慧静安图书馆,实现馆藏资源和服务智慧化。提供“我形我秀”、个人文化空间等具有互动性的文化服务方式,丰富市民展示自我的渠道,留下参与文化活动的足迹,为市民创建属于自己的文化档案。

5.面向个性化服务需求,建立新型的智慧养老工程

推进建设全区统一的智慧养老平台。对接上海市智慧养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统筹政府部门及市场机构的各类养老服务信息和医疗、健身等信息资源,建立涵盖老人基本情况、身体状态、养老服务需求、服务项目、服务机构、服务队伍、服务设施和养老政策等信息的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一站式养老咨询、申请、评估、分类转接等服务,逐步实现全区养老服务在网络空间上的延伸。推进居家养老信息化建设。研究制定专项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按照政府补贴、运营商微利和老年居民购买的“公益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的“1+1+1”信息化、智能化运营模式,选择一批小区运用远程无线健康监测、远程保健护理、居家安防等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卫星定位技术,建设智慧养老示范小区,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保健、健康管理、心理慰藉等养老信息服务。

6.依托区域旅游购物全方位体验,建设便捷的智慧旅游工程

打造静安智慧旅游经济带,以“智营销、智设计、智建设、智专业”为方向,以“智慧融合应用平台”、“智慧营销应用平台”、“智慧服务应用平台”、“智慧管理应用平台”四大应用平台为支撑,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便捷化、旅游管理精细化、旅游营销联动化、旅游环境宜行化、旅游设施智能化,形成一体化智慧旅游体系。

7.推进物联网广泛应用,建设实时准确的智慧交通工程

加快推进智能化联网停车管理,重点建设基于车联网技术的车辆自动自动识别和管理、停车收费自动化、停车监管智能化,构建面向用户的全自动停车管理和信息服务网络。深化道路交通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特大城市核心商业区的拥堵管理模式,通过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区域车路的实时通信和实时诱导。加快车联网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推广,通过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信息交换实现大雾大雨天气、弯道、交叉口、危险路段的避让预警,构建安全有效的行车环境。

(三)建设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的智慧商务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技术应用,优化商务环境,降低商务成本,普及移动支付,打造在全市具有示范意义的智慧商圈和智慧园区。着眼产业创新,加强政策引导,借助互联网经济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继续加大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与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以信息资源加工和创新为主的数据挖掘、商业分析等新兴服务形态发展。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业,促进旅游、餐饮、文化、娱乐、家政、养老服务线上线下的互动,大力促进信息消费。

1.积极推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对接国家“互联网+”战略,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传统产业加快网上购物、网上商城的应用,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互动(O2O)、客户到企业(C2B)等新型服务模式。深化互联网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移动互联与物流、快递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移动支付、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等支撑环境,促进电子发票、电子合同应用推广。实施移动互联平台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移动互联应用促进计划,推动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加快形成第三方移动互联服务产业链。鼓励金融与互联网、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文化等业态的融合发展,聚集总部型互联网金融企业。稳步推进移动支付、网络借贷、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促进网络借贷行业规范自律,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2.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

软件信息服务业是我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到“十三五”期末力争产值规模接近800亿,培育营收过30亿的企业2-4家,过亿的企业50家,形成对区域经济贡献度大、自主创新氛围活跃、行业龙头企业集聚、位居上海前列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一是市区联动支持市北高新园区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特色优势产业,依托上海数据交易中心的运作,推动大数据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二是部门园区联动打造云计算产业基地、基础软件产业基地、数字媒体产业基地等一批信息服务业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形成国内国产基础软件产业高地、上海数字媒体技术产业高地;三是以“四新”经济引领软件信息服务业集群发展,通过引进和培育两方面努力,加大“四新”经济在软件信息服务业领域内的产业集聚度和企业创新能力;四是推行清单管理促进软件信息服务业产业健康发展。

3.推进智慧商圈建设

围绕传统商业的能力提升和模式创新,以客户满意度为核心,商业企业为主体,南京西路、大宁、苏河湾等商业集聚区为载体,通过信息化提升商圈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商圈信息基础设施升级,依托上海市规模不断扩大的i-Shanghai建设规划,探索利用第三方建设运营的方式完成商圈的WLAN建设,鼓励商家提供免费无线网络接入服务。鼓励停车诱导、购物导航、移动支付、基于位置信息服务等在商圈中的应用。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实体商圈互动,在有条件的商圈搭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以智能终端、商贸联动和会员互动为重点的基于商圈的网络社区建设。推进用户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推动传统商业模式向基于大数据精准化营销的转型。

4.深化智慧园区建设

围绕园区管理和产业服务,加快信息化助力园区发展。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实现园区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通信等优化覆盖。鼓励园区管理服务精细化,以办公、招商、物业等为核心,推动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园区公共管理服务体系。鼓励产业服务专业化,推动产业集聚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各类产业创新和商务合作平台发展,提供企业信息化、在线产品服务、公共检测、投融资等增值服务,以及园区休闲、便捷支付、智能停车等生活服务。鼓励园区能源环境智能调控,鼓励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园区集聚。

(四)建立用信守信、奖惩联动的社会信用体系

根据“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总体要求,按照“以制度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以平台为抓手、以应用为关键”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守信受益、失信惩戒、诚信自律”的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和多元参与机制建设,构建市场化运作的征信体系。拓展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静安子平台的使用范围,加强区内信用数据采集、共享和开发应用,为事中事后监管等应用提供支撑。推进信用信息(产品)的广泛应用,强化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加强宣传培训,区内诚信氛围更加浓厚,诚实守信成为广泛共识。

1.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和运行机制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在于制度建设,要上下联动,建立健全区内部门信用信息记录、共享、披露以及采信等制度,建立事前告知、事中预警、事后奖惩的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方面,强化政府监管的职责,建立在行政审批、市场监管、人口管理、环境优化、司法监督、安全生产、建筑施工、资金使用、项目申报等领域相应的信用体系管理制度。在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强化企业监督的职责,建立在企业管理、市场拓展、人才使用、政务监督等领域相应的信用体系管理制度。在个人制度建设方面,强化个人自律的职责,建立在个人信用、事务受理、政务监督等领域相应的信用体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健全企业信息自主公示,着力构建信用奖惩多方参与、社会共治、诚信自律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用制度框架。

2.加强信用信息归集

数据归集逐步规范。参照市信用信息归集模式,推进本区特色信息事项的数据归集,编制“数据清单”,落实特色数据的归集责任、渠道和载体。建立数据对接、更新、共享机制,不断规范数据归集和整理,不断丰富和拓展数据内容,逐步实现特色数据的持续扩容、更新提质。在保护国家信息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依法公开政府部门在服务管理中形成的信用信息,逐步形成数据动态循环,为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奠定基础。

3.深化拓展信用信息子平台

构建“1+1+N”的信用信息平台架构,即对接全市统一的市信用信息平台,以区内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为核心,N个区内数据接口,推进信用信息应用,为全区各部门提供信用信息管理和查询,同时通过全区数据交换平台,拓展建立对上海市的市级业务数据接口、对区域的部门业务数据接口、对市场的第三方征信机构业务数据接口、对公众的各类政务门户业务数据接口,归集政府、企业、个人三个领域的全业务数据。通过平台的信用数据共享,进一步优化本区的信用分类指标体系、信用分类评价体系,通过子平台直接加载信用分类评价模型,定制部门个性化分类监管应用,大力推动信用信息跨领域、跨部门共享和市场化应用。

4.推进信用信息广泛应用

推进信用信息广泛应用,切实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良好局面。强化政府示范应用,着力探索信用信息(产品)在市场监管、安全生产、土地监管、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特定人群管理以及公共资源分配中的应用,建立“应用清单”和“行为清单”,加强事中事后信用监管。推进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在投资、贸易发展等经济交易中的应用,激发市场需求。加强社会组织、自然人信用建设,促进社会资源公平、公正分配。加大司法行政强制执行案件等信息公开力度,建立信息共享和应用机制,深化执行联动,树立司法权威。

5.营造社会诚信环境

创新思路,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形成“知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良好氛围。加强信用制度与典型案例宣传,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以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微博、微信、微视、APP等新型传播手段的宣传引导作用,形成长效宣传机制,树立诚信典型、曝光负面案例、剖析奖惩政策、明示诚欺利弊、培育信用理念、强化社会监督,不断提高信用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树立诚信静安的品牌形象。

(五)建设高速泛在、共享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入能级提升、融合发展的建设阶段,深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全面覆盖、集约共享、稳步提升、适度超前”为基本原则,充分发挥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和东方有线、铁塔公司的主力军作用,以宽带城区和无线城区建设为目标,提升光纤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的覆盖率和集约化建设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网络综合承载能级和信息通讯集聚服务能力,实现信息化基础设施能级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1.全面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改造

通过覆盖全区的光纤宽带网络,提高光纤接入网络的使用率,实现平均速率超过50Mbps。在光纤接入的基础上推动高清IPTV、交互式电视购物、高清视频通信、交互式视频、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信息化应用在本区先行先试。根据全市统一规划和部署,做好区级公务网和政务网的升级改造规划和实施,强化与市级网络的业务对接,满足市区各类应用的接入需求。

2.全面推进无线网络多技术多层次覆盖

配合落实市i-Shanghai 2.0计划,推进全区WLAN布局优化,支持在公共区域进一步扩大覆盖,提高热点区域大流量移动数据业务承载能力。鼓励商业性公共服务场所采用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化接入方式,实现宾馆酒店公共区域无线网络基本全覆盖。对开通免费WLAN的主要公共服务场所运营情况进行监控,并邀请第三方公司利用技术手段对用户体验进行日常监督检测,提升网络服务质量。

3.推进新兴网络技术应用

探索新兴网络覆盖技术的应用,解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难题。支持电信运营商实施TD-LTEFDD-LTE发展计划,加快4G的全面部署和应用。充分发挥现有4G网络优势,推进4G在制高点区域监控、环境监控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鼓励探索5G的试点应用。

(六)建设制度完善、可靠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综合管理体系,以信息化队伍为核心,推进信息化规范制度的落实;以强化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基础网络安全、互联网内容安全等为重点,全面落实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应急管理等制度,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营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

1.建立信息化综合管理体系

理顺信息化工作机制,建设一支既懂业务管理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的信息化工作队伍。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规范,推进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指导数据资源共享使用、信息应用互联互通等。

2.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

开展重要信息系统网络安全检查、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强化安全隐患的通报和整改。完善城市网络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信息系统运行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形成全区各重点保障单位应急保障常态化机制。建设电子政务灾难备份体系和发展社会化的容灾备份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灾难备份需求。

3.强化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管理

深化网络安全应急管理,严格执行预案编制、应急演练、事件报告、调查处理等制度安排。建立健全重点行业网络安全保障单位的责任制体系,继续强化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安全测评、电子认证等基本制度的落实。根据国家和上海市有关网络安全审查的规定,加强政务领域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安全检查,完善信息技术产品采购及服务外包的评估和规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

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围绕区中心工作,集中有限人力物力,加强协调管理,参与推进区级重大项目;进一步加强自下而上的需求发掘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确保信息化工作兼顾实际业务需求和全区中心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市区联动,协调市区两级的信息化工作,实现同步推进和相关试点示范;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建立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通用规范,实现信息资源的协同开发和共建共享;进一步健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切实加强跟踪监测和考核,对责任单位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计划目标实现。

(二)建立多元化推进机制

智慧城区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领域、部门和环节,在政府主导和市场参与相结合基础上,积极推动D-BBOTPPP等建设模式。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战略顶层设计、规范标准建设、市场环境营造和各方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转变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发挥政府政策导向的杠杆作用。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需求为导向,推进信息化相关技术的示范性应用。发挥社会资本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向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领域倾斜,鼓励设立各种形式的智慧城市发展基金,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广泛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项目建设和绩效评估机制

绩效评估是对信息化建设的反馈和评价,贯穿于智慧城区建设的全生命周期。通过各种指标设计,逐步建立起一套全面的指标评估体系,针对财政扶持建设的或是社会影响较大的信息化项目,覆盖从项目立项到项目验收整个过程,并与项目的推进产生交互反馈,在项目推进不畅的时候能够及时预警。项目建成后的应用环节,更是要重点设计一套后评估机制,能够切实地反映项目的应用成效、用户的体验度、市民的感受度,不断总结经验与吸取教训,以促进智慧城区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提升全社会信息安全培训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意识日常宣传教育,分层分类明确重点,落实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培训任务。推进各重要信息系统、各部门开展信息安全培训,深化机关干部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区各部门信息安全责任意识和防范能力。将网络安全知识作为市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网络安全意识宣传的载体和形式,抓好网络安全活动周等时间节点,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普及、法律宣传和案例分析,切实提高市民的网络安全意识。鼓励和引导市民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督,共同维护网络秩序,有效净化网络环境。

(五)提高全民信息化素养

   提升信息化理念和数字化能力,培养一批既懂业务管理又具备信息技术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发挥“人”的决定性作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关键在人,“一把手”、普通工作人员乃至全体市民都至关重要。构建综合培训体系,支持企业和高校联合在静安区共建实训基地,区行政学院要加强信息化课程建设。通过培训服务外包或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对机关干部和市民开展理念层培训和应用操作层培训,促进机关干部和市民对信息技术改进工作模式、改变生活方式的认知,提高数字应用能力。鼓励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组织开展首席信息官职业学习和培训。

附件:
分享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