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当前位置 > 信息公开?>?区政府?>?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静安区平安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成文日期:2017-02-24文号:静府发〔2017〕9号索取号:JA0300000-2017-035发布机构:区政府载体类型:纸质公开类型:主动公开

【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发稿时间 :2017-03-03 11:33 阅读次数:【推荐】 【纠错】
纠错
1.错误类:
错别字 图片显示错误页面显示错误 其他错误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Email:*
【收藏】 【字号 】 【我要打印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彭浦镇政府:

    静安区平安建设“十三五”规划》已经区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静安区平安建设“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撤二建一”后静安区的首个“五年”,也是大力实施“一轴三带”发展战略,建设“国际静安、圆梦福地”,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活力城区、和谐城区、美丽城区、国际城区、幸福城区”,成为“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关键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确保城区运行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静安区平安建设“十三五”规划》根据区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和《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区平安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原两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平安建设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法治为引领,以基层基础建设为支撑,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举措,推动建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风险,提高了平安建设水平,群众安全感稳步提升,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有效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组织实施系列平安创建活动,“群租”、“违法建筑”、“无证无照经营”整治等平安建设实事项目取得良好成效。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长效机制,成立区社区平安建设服务管理中心,加强对综治社保、物业保安等群防群治队伍的培训管理。探索完善社会组织动员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平安建设,推动“亚信峰会”社会面群防群治机制常态长效化运行,相继成立区平安志愿者协会等一批综治类社会组织,有效夯实了平安创建的群众基础。2015年,全区共有5个街道、114家单位被命名为市级“平安示范社区”和“平安示范单位”,238个居民区被命名为区 “平安示范小区”,共建、共享平安创建成果的社会效应日益显现。

(二)推进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提高平安建设能力和水平。推进治安情况复杂地区和重点商圈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成立铁路上海站、七浦路服饰商业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在南京西路、静安寺、曹家渡、七浦路商圈相继搭建“南京西路治安防控办公室”、“静安寺商圈‘双联’队伍”、“曹家渡商圈综合执法队”、“七浦路街区群防群治工作站”等综合管理平台,整合多方力量构建“打、防、管、控”一体化综合管理机制。稳步推进智慧城区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和全区图像监控“一张网”建设,将已建公安道路图像监控系统与各街道社会图像监控系统进行整合,共新建高清图像监控点位1069个,接入社会监控探头325路,对40个老旧小区治安防控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完成了“混合式建设”新模式。

(三)持续开展治安顽症专项治理,有效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坚持“哪个区域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哪个区域;什么问题群众反应强烈,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举全区之力、集各方之智,打防结合,群防群治,用六年时间完成了两轮治安顽症治理行动,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报警类“110”处警数和违法犯罪案件接报数呈现总体下降态势,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按照“动态布警”和“弹性工作”要求,严格足额将巡逻警力投向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切实增强勤务部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重点区域和重点目标的安全。结合“美丽家园”建设,大力开展群租整治,努力创建“无群租小区、街镇”。2015年,全区共有358个住宅小区创建成“无群租小区”,共和新路街道创建成“无群租社区”。

(四)着力构建“大安全”体系,有效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树立“3371”工作理念,加强安全生产综合协调和执法检查,完善源头预防和发现报告机制,将重大事故隐患区级挂牌督办固化为长效机制,有效提升社区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实施建筑施工、消防安全、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和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确保重点领域安全。运用特种设备“移动监管”方式,实现一线检查核实和后台信息维护一步完成,有效提高安全监管科技化水平。探索开展楼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楼宇基础设施设备安全性能,累计完成百余幢重点商业商务楼宇的创建工作。

(五)探索创新“大综治”社会治理模式,有效夯实平安创建基层基础。加强综治工作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从职能定位、考核机制、人员保障着手,推进“五联”工作机制落实,促进综治中心与公安、房管、城管、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全面推进楼宇楼组综治工作点建设,推广凯迪克大厦等商务楼宇综治工作点的建设模式,建设完善商务楼宇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强楼组综治点建设,实现业委会、楼管队、物业、社区民警、楼宇专管民警、“一长五大员”的工作对接。按照科技引领、信息支撑的思路,研发建成区综治信息系统平台,整合20多家单位70多个业务数据库,汇集涉及“人、地、物、事、情、组织”等信息,强化基础信息采集、共享和实战应用,有效提升公共安全智能化水平。

(六)健全完善维稳工作体制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强源头治理,深入推进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对各类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因素进行风险等级评定,并按照风险处置预案做好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预判、预警、预防等工作。成立区委基层工作组和区督解办,协助责任单位开展历史遗留信访积案、动拆迁矛盾的化解和维稳工作,加大对旧改等重点建设领域保障力度。创新实施信访代理工作机制,建立“三级代理、四级平台”的工作网络,进一步畅通了信访反映渠道。发展完善人民调解机制和模式,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形成“睦邻和乐”等人民调解新品牌。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工作机制,涌现出“柏万青”、“康志坚”、“陆金弟”等一大批社会力量参与矛盾化解的领军人物和“双员双师”矛盾纠纷调处模式、“福民法律服务中心”等典型经验。

(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有效强化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坚持“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运作模式,大力加强社工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区域性、综合性专业社会组织,推动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建设的社会化发展。探索建立帮教服务新方法,在全市率先建立过渡性就业安置基地,通过思想帮教、生活帮困、工作帮安,有效提高了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社区服刑和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位列全市最低。积极搭建服务平台,逐步将就业、医疗卫生、救助帮困等公共服务体系向来沪人员延伸覆盖,最大限度地减少来沪人员融入社会的难度,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未来五年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深化改革迈入新阶段,上海创新转型进入攻坚期,“国际静安,圆梦福地”建设步入关键期。特别是“撤二建一”后,各类管理底数、基数大幅增加,影响城区安全的因素更为复杂多样,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叠加显现,静安的平安建设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形势严峻复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西方国家在寻求与我国合作的同时,各类危害政治安全、政权安全的因素聚合增多,妄图遏制、搞乱我国。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我国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经济下行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纠集各种力量打着“维权”旗号插手、利用、炒作群体性事件和敏感案事件,极力使个别问题扩大化、单一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政治化。维护国家安全稳定需要考虑的因素、受到的掣肘将越来越多。

二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面临风险挑战。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各类社会风险的管控难度日益加大,各类不稳定因素的触点变多、熔点变低,新老矛盾汇聚合流、碰头叠加的风险概率将进一步增加,由各种利益诉求引发的矛盾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各类社会矛盾的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程度将进一步增强,并极易被插手利用,对社会大局稳定带来冲击。

三是确保城区运行安全有序任重道远。随着静安城区规模的扩大,城区系统和城区管理日趋复杂,各类要素高度集聚,各类潜在危险源大量存在,城区公共安全问题复杂性加剧,公共安全隐患依然突出,维护城区运行安全的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在公共安全管理领域存在的协同困难,责任重叠,管理缺位等薄弱环节依然存在。加强源头治理,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城区安全有序运行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然任务艰巨。

四是社会治安呈现新的特点。静安是社会开放性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区,各类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集聚,容易成为违法犯罪人员跨地区实施违法犯罪的目标,多发性侵财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新型犯罪可能更趋突出,传统违法犯罪加速向互联网蔓延,犯罪手段智能化特点可能更趋突出,给防范和打击带来新的挑战。信息化条件下,一些个人极端案件、恶性案件容易引爆社会热点,冲击社会心理底线,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

五是暴力恐怖活动现实威胁上升。受国际恐怖主义进入新一轮活跃期影响,我国面临的恐怖袭击威胁进一步上升,暴恐活动境外指挥、网上勾连、境内行动的特点明显,反恐斗争的尖锐性不断上升,已朝着常态化、复杂化、升级化发展。静安作为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一系列涉恐隐患仍将长期存在,且区域内反恐重点目标及交通枢纽众多,极易成为涉恐人员潜藏蛰伏、中转出境的重要通道,也有可能成为恐怖袭击目标,反恐怖工作面临新的风险。

面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深刻变化,本区平安建设必须主动适应宏观环境形势变化,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着力解决好制约平安建设发展的明显短板和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平安建设现代化水平、增强平安建设发展后劲。

三、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本区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国际静安、圆梦福地”区域发展大局,按照“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要求,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和底线思维,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聚焦社会和谐稳定、城区安全运行、提升公众安全感,深入开展平安创建系列活动,积极创新治安问题治理方法,加强部门力量整合和社会资源挖潜,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平安建设工作格局,为本区新一轮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基本原则是: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部门在平安建设中的主导、托底作用,全面谋划、组织推动平安建设工作。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健全完善社会动员机制,有效激发公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政府搭台,百姓唱戏”和“百姓受益,政府增效”的良性循环。

——遵循法治,规范管理。深入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治区,强化依法管理理念,着眼长效,建章立制,固化机制,确保平安建设在法治轨道上进步发展。

——以人为本,服务发展。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理念,把多样化民生需求纳入平安建设目标,形成围绕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良性互动局面,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四、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本区平安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城区运行安全有序、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平安城区”, 努力创建上海市“平安示范城区”。具体目标是:

(一)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城区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监管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以预防为主的长效监管和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健全,风险防范处置能力不断增强。

(二)矛盾预防化解绩效不断提升。矛盾纠纷源头预防、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具有静安特色的大调解体系不断发展,努力实现“一般矛盾问题不出居委、重大矛盾问题不出街道(镇)、矛盾问题不上交”,不发生影响大局稳定的群体性事件。

(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治安顽症问题得到有效整治,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止,刑事案件万人发案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公众安全感指数进入全市前列。

(四)基层平安创建工作不断深化。街道(镇)综治工作中心综合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基层平安创建覆盖率和达标率不断提高。“十三五”时期,每年有80%以上街道(镇)建成“上海市平安社区”,部分创建成为“上海市平安示范社区”,努力创建“上海市平安示范城区”。

(五)重点人群服务管理不断强化。具有静安特色的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实效不断提升,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当年重犯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社区戒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达到80%、三年戒断率达到25%,“法轮功”人员教育转化巩固率保持在98%以上。

(六)社会组织动员机制不断健全。公众参与平安建设的渠道进一步丰富,群防群治队伍不断壮大,平安志愿者组织和服务机制更加规范完善,平安志愿活动健康发展,成为扩大公共服务的有效形式。

五、“十三五”时期重点任务

(一)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确保政治安全和大局稳定放在首位,对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可能引发的风险加强研判,增强防控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有效性,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积极防御和主动进攻相结合战略思想,健全公秘结合、专群结合情报信息网络,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危害国家政治安全、政权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境内外敌对势力插手“维权”活动的打击力度,在法治框架下强化谋略运用,提高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境内境外、网上网下斗争一体化,加大对“法轮功”等邪教组织防范打击力度,打好境外斗争、网上斗争和防范处置其他邪教攻坚战,最大限度地挤压其活动空间,防止成为影响政治安全的突出因素。

(二)健全完善城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街镇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深入推进城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牢牢守住城区运行安全底线,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对消防、道路交通、公共场所日常公正执法和严格管理,注重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积极构建精细化、信息化、法治化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危爆物品、交通运输、寄递物流等行业的指导监管力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源头控制、过程跟踪、全程管控的综合治理体系,有效消除安全隐患。

(三)全面夯实城区运行安全管理基础。加强安全法规、安全标准、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完善生产许可、强制性产品认证、重大设备监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涉及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公共安全事项的综合协调机制,加强对市场行为的风险监测分析,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加快推进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消防监管模式智能化、社会化、网络化,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四)大力加强公共安全知识普及教育。运用社会宣传、学校教育、应急演练等多种方法,广泛深入开展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教育,大力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市民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呼救能力,把应对风险的能力建立在群众支持、全民参与的坚实基础上。坚持预防为主,不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健全综合管理和应急处置机制,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升抗风险能力和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

(五)着力提高反恐安全防范能力和水平。坚持最严标准,进一步强化反恐工作问责追究制度建设,严守不发生暴恐活动的底线。坚持情报引领,完善专群结合,织密基础排查网络,结合网格化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对涉恐重点人员动态管控,落实重点目标单位安全防范制度,强化人员密集场所防控,做到发现得了、研判得准、控制得住,构建“党政领导、行业主导、单位主责、公安指导、群众参与”的反恐防范工作格局。立足于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和现场处置需要,完善协同作战的扁平化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加强反恐应急处置力量、装备建设,提高反恐应急处置能力。

(六)建立健全治安顽症长效治理机制。坚持问题导向,以铁路上海站地区、南京西路沿线商圈等为重点,组织开展新一轮治安顽症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对突出治安问题的治理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影响群众安全感的违法犯罪活动,防止顽症问题反弹回潮。强化重点地区管控,坚持对治安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滚动排查和强力整治,建立健全集整治、管理、建设、服务为一体的长效治理机制,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多发性、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切实维护良好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查处娱乐休闲服务场所中的违法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开展“扫黄打非”行动,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防范管理,保障师生安全。

(七)深化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重点商圈“联勤联动”防控模式,深入推进治安巡逻防控、武装应急处突、群防群治守护“三张网”建设,加强警力、科技投入,建立健全巡逻联勤机制、应急处突机制、网上网下打防管控一体化机制。结合升级版“美丽家园”建设,大力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目标。大力加强小区技防、物防建设,积极推广各类安装简便、经济实用的物防设施和“小技防”,并协调落实好后续保养维护服务。

(八)深化完善道路交通严管严治体系。深化公安交通管理勤务机制改革,紧紧围绕执法管理责任这一核心,不断健全完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常态长效机制;推进“电子警察”建设,强化抓拍违法、拥堵预警、分析应用等方面的功能,逐步完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精细化交通组织和信号配时,开展单向交通适应性分析,推广应用可变车道、“路口禁左”、直行待行区等管理手段,缓解城区局部拥堵;发动各街镇、物业参与停车秩序管理,开展错时停车、新增临时停车场地及立体车库,疏堵结合,缓解停车难问题。强化源头管理,依托“五进”工作机制,协调主流媒体、新媒体,重点围绕学校师生和客运,出租车公司驾驶员等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

(九)大力加强社会稳定风险源头防控。按照“关口前移、源头治理、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严格落实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重点建设和改造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度,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应工作制度和配套办法,科学预判推进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稳定风险,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和应对预案,不断提高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质量和实效。健全民意诉求表达引导机制,拓宽信访渠道,引导和支持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密切跟踪、深入研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矛盾新问题,有效防控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各类风险,防止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十)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化信访制度改革,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把依法处理和多元化解结合起来,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为群众提供多元、便捷的纠纷解决方式。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性作用,深化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联动化解社区矛盾工作机制,深化具有静安特色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联动,拓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法律工作者等第三方参与纠纷化解的制度化渠道,重点推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着力构建矛盾纠纷解决优势互补、多元衔接的良性工作格局,使更多矛盾纠纷在基层社区、在诉讼渠道之外得到有效化解。

(十一)深入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按照“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个平台处置反馈”、“一套制度议事协商”的运行机制要求,深入推进街镇综治工作中心、居民区综治工作站、楼组(楼宇)综治工作点的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综治中心组织领导体系,进一步明确综治中心功能定位与职责任务,加强队伍建设和保障机制建设,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突出治安问题整治、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等工作,进一步夯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着力构建党政领导、部门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平安建设工作格局。

(十二)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助推平安建设发展,把信息化建设成果及时转化为平安建设的核心战斗力围绕人、地、物、事、情、组织等要素,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平台技术开展预测预防预警,强化信息共享和深度应用。加强与街道网格化管理系统功能的对接,发挥信息化系统在“大综治”背景下的数据整合、业务流转、综合监测、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以信息化方式实现综治工作中心“五联机制”的高效运转。

(十三)积极拓展公众参与平安创建渠道。坚持各级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平安建设,进一步完善群防群治社会动员机制,将以“平安马甲”为标识的平安志愿者作为骨干和主线,深入推进群防群治守护网建设,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着力打造静安综治工作“平安马甲”亮点和品牌。依托区平安志愿者协会平台,健全完善公众参与平安志愿服务的常态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服务项目、运作机制及奖惩标准,积极推动志愿服务健康发展。到2020年,全区登记在册平安志愿者人数达到常住人口总量的2%

(十四)全面提升基层平安创建工作水平。以基层平安创建为重点,以落实推进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工作为抓手,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和易引发治安问题的社会管理问题。深化“平安单位”、“平安小区”、“平安社区”、“平安家庭”、“平安医院”、“安全文明校园”等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平安创建活动的覆盖率和达标率,每年确保80%以上的街镇建成“平安社区”, 部分创建成为“上海市平安(示范)社区”,努力争创上海市“平安(示范)城区”。依托社区党建,积极推动平安创建向“两新组织”等领域发展,不断拓展创建领域、丰富创建内涵。

(十五)深化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服刑人员、易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刑满释放人员、涉邪教人员、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怀帮扶体系,落实教育、矫治、管理及综合干预措施,严防发生重大恶性刑事案件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完善未成年人监护、涉诉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重点加强闲散青少年联系管理、流浪儿童救助,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帮扶、矫治、管理,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创新心理疏导工作措施,对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反常的特殊人群,建立社会心理预警、疏导机制。加大政府经费支持力度,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推动专业社会组织参与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司法社工职业晋升渠道。充分运用社工考核和政府评估两种手段,将考评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更好地激发和调动广大社工的积极性,促进帮教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十六)协调推进人口调控和综合服务管理。督促落实实有人口治安管理措施,按照严格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的要求,坚持“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居住”政策导向,充分利用现有法律资源,加强综合治理和部门联动,消除人口无序流动引发的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隐患。健全完善来沪人员分类综合管理服务办法,有效提升来沪人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加强外国人的服务管理。

(十七)切实提高平安建设宣传工作水平。健全完善综治部门与宣传部门联手、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联动、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建,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高频度、全方位、多形式地宣传报道平安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努力形成规模效应,提高主动塑造良好舆论环境的能力水平。坚持开展综治宣传月(周)活动,加大见义勇为人员等先进典型的宣传、奖励和保护力度,不断提升平安建设社会影响力。

六、保障措施

(一)严格落实综治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一岗双责,压实责任,加强对平安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切实履行好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围绕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细化工作措施,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二)不断完善平安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坚持经费和装备向基层倾斜的原则,针对辖区人口规模、范围面积、工作任务,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步加大对平安建设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有效保障基层平安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健全完善的平安建设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三)切实加大平安建设工作队伍保障。优化基层平安建设工作队伍结构,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完善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的队伍建设机制,在干部任用、人员编制及工资待遇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培训,不断提高综治干部分析和解决问题、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四)大力加强平安建设工作科学研究。引入社会研究资源,对基层公共安全状况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行研究。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对理论政策、方法措施、治安形势、稳定趋势等开展综合研究,用成熟的理论成果指导社会治理实践,为平安建设的科学决策和长远发展提供依据。

附件:
分享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