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当前位置 > 信息公开?>?区政府?>?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静安区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成文日期:2017-02-24文号:静府发〔2017〕7号索取号:JA0300000-2017-033发布机构:区政府载体类型:纸质公开类型:主动公开

【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发稿时间 :2017-03-03 10:58 阅读次数:【推荐】 【纠错】
纠错
1.错误类:
错别字 图片显示错误页面显示错误 其他错误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Email:*
【收藏】 【字号 】 【我要打印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彭浦镇政府:

    静安区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区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静安区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

未来五年,是静安区在新起点上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努力成为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五年。为进一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吸引集聚力度,加快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引领发展的人才队伍,为静安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根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结合静安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静安人才工作的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静安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以优化区域人才发展综合环境为重点,切实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全面深化落实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工作,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取得了较好成效。五年来,全区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结构更趋合理,优秀人才集聚度明显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与“十二五”初相比,当前静安人才资源现状主要表现出4个方面的特点:

(一)区域人才总量大幅增长

截至2015年底,全区人才总量从2011年的38.9万人发展到45.3万人,年均增长3.88%。见(表1

1:区域人才资源总量表(单位:万人)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区域人才总数

38.9

39

42.7

45.1

45.3

(二)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才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公有制领域人才数量日趋稳定的同时,非公有制领域人才数量稳步提升。截至2015年底,静安区非公有制领域人才总数达到39.3万人(见表2)。

 2:区域非公有制领域人才资源情况表(单位:万人)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非公领域人才数

35.0

35.9

37.2

39.2

39.3

同时,体制内的党政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从2011年到2015年,在存在年龄自然增长因素的情况下,党政机关处级干部和科级及以下公务员平均年龄分别从49.3岁下降至48.0岁,41.2岁下降至39.8岁(见表3)。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年轻干部培养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3:党政人才年龄变化情况

    

2011

2015

比较

处级干部平均年龄(岁)

49.3

48.0

下降1.3

科级及其以下干部平均年龄(岁)

41.2

39.8

下降1.4

党政人才的学历水平明显提升,全区机关干部中,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有2937人,占机关干部总数的88.3%;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620人,占机关干部总数的18.6%。处级干部中,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有580人,占处级干部总数的96.2%;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134人,占处级干部总数的22.2%。科级干部中,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有2357人,占科级干部总数的86.6%;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486人,占科级干部总数的17.8%,其中35岁以下学历基本为大学以上。

(三)人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11年到2015年,区域各类人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各类人才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在此期间,全区申请专利13209项,其中发明专利4897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73项,区域企业获评高新技术企业234家次,获评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57家,获市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立项380项。

(四)高层次人才集聚度进一步提升

2011年以来,通过办理人才引进调沪和夫妻分居调沪等方式累计共引进人才380人,其中高级职称157人。在引进人才中,不乏光大证券、国泰君安期货、玫琳凯、辉瑞制药、通用电气等国际国内著名企业中高层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截至2015年底,区域范围内已有中央“千人计划”专家7人,上海“千人计划”专家17人,区推荐获选的上海领军人才1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7人,评选区杰出人才30人,区杰出人才提名奖30人,区领军人才40人,区领军人才提名奖10人,区拔尖人才121人,区青年英才(优秀青年人才)112人。

二、“十三五”期间人才形势分析

(一)从国际形势来看,“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将加速重组,以欧美为主的“消费拉动型经济体”、以中国为代表的“加工制造和投资型经济体”,以及以中东、俄罗斯等国家为代表的“资源生产型经济体”的三角贸易格局难以为继。为了争夺全球贸易发展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各国在全球范围内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国际人才的争夺愈演愈烈,而同时伴随着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的科技能力逐步释放出产业规模,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人才资源将成为新一轮社会财富积累核心,各国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出对智慧资源和智慧程度的高度依赖。

(二)从国内形势来看,随着世界经济进入金融危机后的周期性温和复苏,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长期中高速增长,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红利。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将会进一步显现。如何实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促使中国摆脱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体力劳动者”和“低端知识工人”的角色,由“世界制造中心”转向“世界创新创意中心”,大大提高国家整体人才素质,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由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将是“十三五”期间人才工作的重要课题。

(三)从上海形势来看,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城市,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具备了崛起成为全球城市的条件。进入“十三五”时期,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央要求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时要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贸区建设,人才队伍的结构化调整将成为必然,对各类优秀人才的需求也将大幅提升,尤其是对于国际国内高端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强。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如杭州、无锡、苏州、宁波等城市近年来积极寻求创新突破,利用其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上海吸引人才的区位优势。

(四)从静安形势来看,“十三五”期间,静安区承担着大力实施“一轴三带”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创业的活力城区、均衡均质的和谐城区、精品精致的美丽城区、开明开放的国际城区、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区的重大使命。这些都迫切需要有效整合全区优势资源,在高端引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际国内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吸引集聚,进一步推动符合产城融合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各类人才科学统筹、均衡发展、共同成长,区域经济社会有效对接、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静安人才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区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紧密对应“一轴三带”发展战略,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静安人才高地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把静安建设成为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主要思路与目标

1.主要思路。“十三五”期间,静安人才工作的主要思路是:战略思维、长远谋划,着眼全局,超前考量,根据建设“国际静安,圆梦福地”的新形势、新任务,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从战略和宏观层面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思考、研究和实践;国际视野、开放胸怀,立足区域,面向世界,以海纳百川的态度和胸襟,实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及评价的国际化,打造国际人才高地;极致服务、人尽其才,整合资源,细化措施,把极致服务打造成静安人才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做到“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方法科学、规范有序,健全制度,拓展方法,在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的同时,更加注重运用社会化、市场化手段,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2.预期目标。一是人才队伍规模更加壮大。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在“十二五”基础上稳步增长,达到55万人,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进一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进一步显现,多层次人才队伍体系更加完善。二是人才队伍结构更加符合“一轴三带”战略布局需要:聚焦南京西路两侧高端商务集聚带,重点引进培养专业服务业、高端商贸服务业人才;聚焦苏州河两岸人文休闲创业集聚带,重点引进培养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商务商贸人才;聚焦中环两翼产城融合发展集聚带,重点引进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人才。到2020年,新增30名左右“静安杰出人才”(提名),50名左右静安领军人才,40名左右拔尖人才,200名左右青年英才,引进100-15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并争取部分入选上海市和中央“千人计划”,力争培养10名左右上海市领军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占全区人才比例大幅增加,成为全区人才队伍主体力量。三是人才发展机制更加完善。以更积极有效的政策制度集聚各类优秀人才,以更开放灵活的管理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有效整合优质资源,大力建设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创新机制开放灵活、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四是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围绕人才活力激发、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开发各个环节,建立更开放的政策制度,培育更成熟的市场机制,完善更高效的服务体系,创造更优质的生活条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静安成为人才发展创业的新天地。

四、“十三五”期间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静安人才工作着重从探索构建以人才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协调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区域人才发展综合环境等四方面入手,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吸引和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着力将本区基本建成符合区域发展需要、具有静安特色的人才高地,为建设“国际静安,圆梦福地”提供智力及人力资源支持。

(一)整合资源、完善政策,有效对接多元化人才需求

1.完善产业发展政策,用广阔的事业前景吸引人才。一是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主动对接“双自联动”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完善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政策体系,为人才在本区长期发展描绘独具魅力的事业前景。二是加强项目和资金引导,通过公开区域重点建设项目和区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支持项目,采用项目引才、产业聚才、核心人才带动团队成才等多种方式吸引高端人才和团队参与静安建设发展。三是结合“一轴三带”发展战略,既大力引进国际性组织、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等机构落户静安,又要吸引集聚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优秀人才。

2.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用良好的创业条件集聚人才。一是主动争取“外籍高层次人才绿卡”、“外国专家证和外国人就业许可”以及“人才期权股权激励”等市级人才服务创新政策在静安先行先试。在本区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兼职管理制度,鼓励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和科技人才跨界兼职。二是完善人才扶持政策。针对初创企业,在企业注册、融资、缴税、运营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设立并扩充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信用担保贷款、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形成扶持人才创业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各类人才利用科研成果、发明专利领办创办企业,实施积极财政补贴政策,健全人才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以高新园区和各类园区建设为重点,抓好众创空间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相互开放,共建共享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发挥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工程师研修基地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培育人才的重要作用。

3.优化人才培训评选制度,用更科学的方式培育人才。一是结合人才发展特点深入开展调研。“十三五”期间有计划地开展人才发展专题调研,重点研究形成静安人才发展各行业专题报告,全面反映、掌握各个领域人才发展状况,为开展人才专题培训提供重要参考。二是有的放矢开展各类人才培训。坚持高端引领,定期组织区域内高端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层次高、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团组培训项目;积极支持区内教育、卫生等领域优秀人才参加专业基础进修,进一步提升区域科教文卫领域优秀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水平;结合静安产业新格局,组织开展区域专业技术人才实务技能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产业推动力,有效实现人才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双赢”。三是推荐选拔一批符合静安发展方向的优秀人才。5年内选拔、培养30名左右“静安杰出人才”(提名),50名左右静安领军人才,40名左右拔尖人才,200名左右青年英才,力争培养10名左右上海市领军人才。建立区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工作室,培养一批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或在业内得到广泛认可的学术科技带头人和经营管理专家。

4.提高人才服务水平,用更人性化的保障措施激励人才。一是强化人才激励政策。加快本区人才激励和保障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加大对区域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继续做好区杰出人才、区领军人才、区拔尖人才、区青年英才等各级各类激励表彰工作,关心服务区域优秀人才。加强人才专项基金审核制度,探索多元化人才奖励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积极帮助人才申报认领各类扶持项目,争取各项国家和市级人才政策扶持。二是完善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开展人才安居工程,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实行重点产业、重点园区优秀青年人才租房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人才给予租房补贴。三是优化人才生活保障服务政策。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适用于高端人才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医疗卡制度,开设定点医疗机构诊疗的“绿色通道”制度;整合区内各类要素资源,为人才提供文化休闲、体育健身等各方面的服务。

(二)健全机制、优化方法,汇聚多主体人才工作力量

1.建立健全多主体、社会化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一是确立并充分尊重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上的主体地位,采用政府引导基金等多种形式支持激励企业参与政府人才工作,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合理分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同时,要帮助企业组织关于人才管理能力、专业能力和市情区情方面的培训,帮助企业和人才更快度过入职适应期,有效融入区域建设和企业发展。二是加强社会组织扶持培育优秀人才力度。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借助人才工作相关社会组织力量,有针对性地搭建就业辅导、技能强化、科研创投和心理疏导等各类人才服务平台。关注并支持相关产业协会的建设发展,发掘引进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骨干人才,发挥聚合联结人才团队的作用,构建“理事会共议协商+社会组织承接运作+优秀人才广泛参与”的人才服务管理模式,不断健全人才工作运作机制。

2.不断提升人才工作评价主体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一是强化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落实用人单位主体对人才的最终评价权,对基层基础、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经营管理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采用分类评价方式。逐步建立以能力、业绩和薪酬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评价导向,探索建立由专业性强、信誉度高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的人才评价和动态跟踪的工作机制。二是尝试与优质的专业机构合作,对专业人才服务机构及人力资源专家给予政策支持,定期研讨区域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情况,针对人才实际需求,实时更新人才工作思路方法,为破解热点、难点问题提供科学参考。

3.切实发挥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重要载体作用。一是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多方协调联动推动机制,加强与市、区相关职能部门沟通联系,推进园区联席办工作,构建市政府、市局和区政府、区各职能部门协调推进的三级管理体制。建立园区市场化运作主体,搭建园区管理服务、政策扶持、招商引资和资本运作平台。实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社会化,探索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二是壮大产业规模。整合各类人才服务机构,搭建人才配置专业化服务载体,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向区内重点功能发展区域流动。整合产业载体资源,增加园区招商楼宇资源供给,发挥人才大厦核心作用,延伸服务功能、提升品质,吸引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入驻。加大国内外优势企业引进力度,根据“先照后证”要求整合审批职能,优化审批流程,加快优势企业引进落户。三是加大政策扶持。探索“先行先试”政策,争取放宽HR企业外资控股比例,落实入园且注册资金在1000万以上的中央、市及中外合资HR企业授权区审批和管理,试行园区企业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三年一检制度。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做好引进落户、办理居住证积分等工作,开展专业人员培训。扩大园区品牌宣传,完成园区官方网站建设,成立园区企业家联谊会。

(三)科学统筹、聚焦重点,全方位推进人才开发工作

1.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贯彻落实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区干部教育培训有关制度,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干部成长为目标,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计划生成机制和培训内容更新机制,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二是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改革方针,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三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坚持把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及能力素质评价标准,按照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原则,完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四是创新干部激励制度。按照现代公共管理理念的要求,在完善物质激励制度的基础上,注重人文关怀、教育培训等对干部的激励作用,探索建立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多元化干部综合激励制度。

2.做好重点产业人才开发工程。一是开展高端人才开发工程。以区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为重点,聚焦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通过高端人才工作室建设等方法,扶持人才及其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等工作。二是实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计划”。利用五年左右时间,重点引进100-150名能够促进本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发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并争取部分入选上海市和中央“千人计划”,不断充实静安人才资源的战略储备。不断完善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政策,进一步优化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三是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集聚工程。利用上海自贸区政策“溢出效应”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先行先试机遇,加大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张江高新园区等建设,通过引进一批研发型、总部型、头脑型企业,以园区优势和产业集聚带动人才集聚。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促进企业人才队伍均衡发展。突出企业主业定位,加强区管国有企业在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中的人力资源布局,积极推动园区创意、信息管理、时尚设计、文化传媒等产业新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完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管理制度。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并完善具有创新导向的中长期激励制度。三是实施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将非公企业纳入区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定期走访联系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区重点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信息库。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举办以高级经理为主要对象的各类讲座,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善于现代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

4.开展教育系统干部与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一是优化干部选才机制。不断拓宽选才渠道,畅通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专家推荐,特别是个人自荐渠道;用活“赛场选马”等机制,主动发现人才,纳入后备培养;完善系统干部信息库,对人才进行跟踪考察。二是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探索多元化培养方式,对领军人才采用专家组团带教、办学诊断、教学展示、专著撰写、海外研修等研究型培养;对干部人才整体采取经典研读、课程选修、课题研究、考察学习等自主性培养;对后备干部采用异校挂职、轮岗锻炼、脱产研修等浸润式培养。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结合干部考核评价,给予不同层次的荣誉和奖励;举办优秀人才教育思想研讨会,发挥专家治教的成果推广、示范引领作用;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年度有突出贡献的干部人才予以嘉奖;对于年度考核连续评优的干部人才优先推荐参与荣誉评定和高层次研修。四是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强化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异校带教作用,积极发挥区学科带头人专业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培养骨干教师,鼓励学校积极引进优秀教育人才,探索教师柔性流动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共有共享。

5.开展卫生系统人才开发工程。一是突出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设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工作,促进优势学科继续领先发展,推进各类学科全面统筹发展。以区域卫生资源纵向整合为契机,建立各学科专业技术骨干等卫生医疗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二是突出重点学科协调发展。立足本区卫生事业发展实际,以社区全科、老年康复、健康预防、中医和护理管理等为重点,制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加强区域医疗机构特色专科建设,提高科研课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三是突出人才管理和评价制度的完善。改善卫生人才队伍专业结构,提高全科医师数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医师中的占比,逐步提高中、高级医务人员占职工队伍的比例,提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技术人员学历水平。推进岗位设置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卫生人才队伍整体开发,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效能。

6.实施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一是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素质水平。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开发工程,结合区域重点发展产业创办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相关部门给予培养基础设施设备资助、培养项目开发资助、师资队伍建设资助等。设立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基金,培养选拔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依托实训机构和企业集团、高校等资源,通过引进和集聚专业培训机构,构建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对全区中高级技能人才实施全面培训,大力培育精益求精,敬业专业的工匠精神。继续开展首席技师选拔培养制度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用五年时间在技师和高级技师中培养选拔一批首席技师,并做好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工作。

7.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工程。一是建立健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社合作、多方支持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与区域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结构,努力建设覆盖多领域、包含多层级、涉及多序列的社会工作人才高地。二是继续推进基层党务工作者职业化。加大向社会公开招聘基层党务工作者力度,在实践中完善职业准入、职业等级、职业晋升、薪酬福利、职业培训和职业考核等制度,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新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实现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切实发挥社会组织领军人才重要作用。继续深化发展社会组织领军人物培养计划,注重发现和培育新兴社会组织,积极稳妥引进一些社会建设急需、具有发展前景的社会组织。加强对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政治引领和专业培训,增强社会组织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鼓励社会组织承接社会事务、开拓工作领域,并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

(四)积极探索、注重协调,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系统

1.打通人才流动渠道。一是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南部地区优质跨国企业集聚和众创空间创新人才汇聚、北部地区产业发展较快的资源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攻关和创新创业。同时,支持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兼职、进修和深造。二是拓宽党政干部选才用才视野。着力打破体制界限、所有制约束和身份限制,保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怀和视野,拓宽人才选拔任用渠道,持续推动“两新”组织、优质国有企业中层干部双向轮岗挂职、专业人才岗位聘用制等实践方法,聚焦经济、金融、专业服务和文化创意领域,将体制外综合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吸引到体制内,将体制内优秀中青年干部送到体制外开拓视野、锻炼才干。

2.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一是加快推进区人才服务中心平台功能升级工作。对接区域优秀人才实际需求,精心设计“政务手续快捷办理、生活需求代办代理、创新创业咨询引导和人才跨界社交合作”等服务项目,团结、凝聚和服务区域优秀人才,搭建平台、拓展渠道、整合资源、加强合作,促进人才聚集和发展,提升人才组织认同和情感归属,实现聚才、留才、育才、用才。二是贯彻落实市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专家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设立项目、搭建平台、完善制度,进一步加强本区各级党组织与用人单位、党组织与人才,以及人才与人才之间的交流互动,强化区域优秀人才的组织认同和情感归属。三是加强优秀人才交流平台建设。并为“静安优秀人才联合会”、静安“HR沙龙”、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企业家联谊会等区域优秀人才迸发智慧、展示风采、吸引培养后继人才提供平台,也为各行业人才推介项目、沟通交流、形成有利于静安经济社会发展的跨界合作创造机会。

3.完善各类生活服务。一是加强住房服务保障。加大人才公寓建设,健全完善公租房管理服务机制,以实物配租、货币补贴等多种方式满足优秀人才住房需求。为区域优秀人才开通房地产交易中心事务办理绿色通道,为重点人才开通置业服务电话,提供一对一咨询解答。利用第三方优质资源,定期为重点人才提供区域房地产市场分析研判报告,并提供个性化置业顾问服务。二是加强医疗、教育服务保障。优化《静安区优秀人才医疗保健服务实施细则》(筹)。整合区域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重点人才及其亲属,提供人性化医疗及教育保障服务。三是加强文化体育服务保障。优化完善《静安区优秀人才健身锻炼服务实施细则》(筹)和《静安区优秀人才精品文化服务实施细则》(筹)。紧密对接区域人才实际需求,丰富项目内容、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品质,着力营造关心人才、服务人才和凝聚人才的良好人文环境。

4.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积极拓展人才工作宣传阵地。利用《静安报》、静安有线台、静安门户网站、静安党建网站以及静安人才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媒体,提炼并有效宣传区域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先进典型案例,总结推广经验,提高静安人才工作品牌和静安优秀人才的影响力。二是加强社会科普教育,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扎实进取、着眼未来企业文化,以及静安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崇尚人才、崇尚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三是完善创新创业法治保障。注重依法维护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注重加强对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和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制模式,不断优化人才集聚机制、培养机制、流动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逐步将静安人才发展的全流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人才工作组织保障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加强领导体制,切实发挥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对全区人才工作的牵头抓总和议事决策作用,进一步明确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规则,优化工作流程、强化工作合力、推动工作落实。完善运行机制,落实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人才工作目标任务的具体性、可操作性,提高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权重。建立健全人才规划落实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和督查加强对规划推进情况的评估和督查。发动各方力量,优化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职能部门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推动各社区(街镇)从整合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协调推进本地区人才工作,调动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

(二)加大人才优先投入力度

牢固树立人力资本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概念,制订《静安区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在现有人才专项资金基础上,扩大基数,细化类别,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用于紧缺人才高端人才的引进,支持人才开发、人才奖励、科技创新、创业资助和人才服务等。形成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扶持机制,通过打造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投入平台,设立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创业投资公司,搭建服务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担保平台,拓宽中小企业低成本融资渠道等方式,综合运用直接融资、担保、股权投资等多种手段,扶持人才创新创业。

(三)完善人才服务平台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支持、单位协调配合、市场主导配置的原则,建立健全全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全区各类高层次人才代表的区人才联谊会,聚焦企业和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整合人社、卫生、教育、文化、体育、民政、科委、市场监管、财政、税务等政府职能,为区高层次人才提供多方位、个性化、专业化服务。进一步完善区人才服务中心职能,提高服务全区人才的工作质量。以各街镇为依托,在基层设立人才工作服务站,提供便捷高效的人才公共服务,将人才服务工作的触角延伸至基层一线。

(四)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工作组织网络建设,为全区人才工作站选好配强人才工作力量,做到岗位、职责、人员和工作“四到位”。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通过举办人才工作干部培训班、研讨班及组织考察等多种形式,加大培养力度,全面提高人才工作干部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工作专职干部队伍。

(五)营造人才发展良好氛围

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静安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宣传党和国家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科学人才观和“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等先进人才工作理念和经验,大力宣传静安杰出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青年英才等各层次人才的先进事迹,表彰在人才工作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真正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附件:
分享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