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22日在静安区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静安区区长 张仁良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静安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紧紧依靠全区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服务世博盛会,建设国际静安”的工作主线,按照“五个确保”的工作要求,一手抓世博服务保障工作、一手抓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迎博办博各项服务保障任务顺利完成,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如期完成,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和当年的主要目标。
全年完成区增加值173.9亿元,同比增长10.4%;完成税收总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17.4%;完成区级财政收入66亿元,同比增长17.1%;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1亿元,同比增长10.7%;海关出口额10.6亿美元,同比增长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同比增长9.7%;外商直接投资资金到位额3.8亿美元;新增就业岗位29090个,全区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7330人以内;区级财政收入在全市九个中心城区中,总量排名第三位,增幅居第三位;万元增加值能耗继续保持全市区(县)最低。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迎博办博各项任务较好完成
把服务世博盛会作为全年工作的中心任务,坚持把服务世博与发展静安紧密结合,紧扣全市工作大局,主动跨前服务,扎实推进落实,较好地完成了服务世博的各项保障工作任务。
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以迎博办博为契机,加大城区形态建设和功能开发力度,一批事关区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静安寺交通枢纽(一期)、静安雕塑公园(二期)等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协和二期(北块)、一七八八国际大厦结构封顶。常德路延伸段(武定路-昌平路)拓宽工程按期完成。轨道交通12号、13号线“两站一通道”建设有序推进。加强市容管理和环境建设,完善城区管理体制机制,市容环境面貌继续改善。完成静安南京路等重点路段景观灯光建设和静安寺地区综合改造。推进特色绿化、精品绿化建设,新建绿化4.2万平方米。
商旅文联动效应凸显。把服务世博盛会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满足市民文化需求有机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精心组织“海派风情静安秀”世博演出和城市文化广场“周周演”活动,成功举办以法国、德国和韩国等国家文化为主题的国际交流活动,全力配合开展荷兰文化馆等一批世博主题展览展示项目,积极营造世博园区与街道社区紧密互动的良好氛围。依托国际购物嘉年华、静安金秋都市游、世博静安国际雕塑展等特色项目,广泛承接和放大世博效应。
城区文明程度提升。以“精彩世博、文明先行、静安有礼”系列活动为抓手,以环境文明、秩序文明、服务文明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文明先行区建设。积极开展服务世博“三五”集中行动和世博志愿服务活动,全区公共文明程度稳步提高。深入开展“微笑服务见行动”和服务世博技能竞赛,持续推进静安南京路标准化示范街建设,窗口服务质量和文明水平得到提升。完成10万套“世博大礼包”的发放工作。在全市迎博办博历次文明指数测评中,我区始终保持领先水平。
世博接待工作完成。把世博接待作为扩大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按照“热情、周到、规范、节俭”的原则,努力提供优质、舒心的接待服务。世博期间,共完成148批次、3097人次的内宾接待和53批次、1586人次的外宾接待任务,其中包括荷兰王储王妃、首相和丹麦王储等重要国宾。成功举办国际参展方进社区活动,参与组织荷兰等11个世博国家馆日及荣誉日活动。
世博安保保障有力。紧扣“平安世博”工作目标,健全世博安保工作指挥体系,严格落实世博安保工作方案,全力保障世博园责任区安全运行及全区社会稳定有序。深化“六位一体”社区大调解格局,健全街道综治中心等基层三级综治维稳网络,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以开展专项督查为抓手,推进对各类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推进重信重访专项治理和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二)区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把优化结构、提升能级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持续优化区域发展软环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现代服务业结构继续优化。聚焦静安国际商务港建设,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度和能级。五大支柱产业税收占税收总收入比重达到95.2%。通过发挥区域综合优势、加强政策配套,主动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功引进摩根大通、国石投资等金融企业以及全国首家外资合伙制股权投资管理企业。金融和专业服务业健康发展,全年实现税收74.4亿元,占全区税收比重达到40.9%。积极推进商业品牌调整和功能优化,梅龙镇广场伊势丹百货新妆开业,优衣库、盖璞旗舰店和悦达889广场开张营业。商贸流通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税收57.3亿元,同比增长35.1%。认真贯彻房地产调控政策措施,区域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业实现税收34.9亿元,同比增长42.8%。以市、区签约共建“静安时尚创意产业示范区”为契机,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批以功能为导向的新概念创意园区完成改建和招商,“静安都市创意产业集聚带”成功申报上海市名牌区域。
楼宇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引进伊势丹投资、三菱综合材料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罗兰贝格、伊夫·圣罗兰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或品牌。全年累计引进企业574户,新增地方税收2.8亿元。加大楼宇属地管理和安商稳商服务力度,楼宇贡献度进一步提升,百幢重点楼宇实现税收118.8亿元,占全区税收的比重达到65.3%。税收过亿的楼宇数量实现新突破,其中恒隆广场全年税收达到24.4亿元,成为首幢“月双亿楼”。
区域发展软环境进一步改善。深入推进产业、专业和社会“三个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城区发展核心竞争力。继续落实产业发展“39条意见”,扎实推进并联审批,着力深化区企业服务中心建设,服务企业的水平和能级逐步提升。搭建人力资源发展服务平台,人事人才服务工作不断深化。完善“白领驿家”公共服务平台运作机制,服务白领群体的水平不断提高。现代戏剧谷2010年壹戏剧大赏及春夏、秋冬演季成功举办,制定实施《现代戏剧谷剧(项)目资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孟京辉等一批戏剧艺术家的工作室集聚静安,现代戏剧谷的品牌影响力和资源整合力进一步提升。深化完善楼宇服务联盟运作机制,与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签署合作协议,静安南京路国际商街建设迈出新的步伐。编制专业街建设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调整优化管理体制机制,6条专业街建设有序推进。积极落实质量兴区三年行动计划,加大食品药品、特许商品和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商品专项行动,区域诚信环境和市场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有序推进。推动社会事业系统经营性国资委托监管工作,研究制定《区管企业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意见》,推进区管企业统一执行企业新会计准则,完成与二级子公司财务软件联网,着力加强董监事管理中心建设,继续完善国企领导人员分类考核制度,国资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实施土控集团与中亚公司资产整合,国资战略布局逐步优化。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继续改善。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建设绿色低碳城区的重要抓手,健全考核机制,细化目标任务,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各项工作。修订实施《关于促进企业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进一步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广电力分项计量,完成约65.5万平方米能源审计。“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较好完成。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民生保障工作力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促进就业工作不断深化。及时出台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继续推进扶持创业、稳定岗位、职业培训、就业援助等计划,多渠道扩大和促进就业。着力完善青年创业绿色通道,实施创业助跑计划,成功扶持创业406人。挖掘社区服务岗位,健全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机制,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覆盖数64048人。成立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专业化、法制化水平得到提升。
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坚持把改善居民群众的住房条件作为民生工作的重点,落实廉租租金配租家庭267户,逐步提高实物配租比例,廉租住房受益面继续扩大。三林基地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供应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完成旧住宅小区物业一体化管理年度工作目标,基本实现全覆盖。稳步推进旧区改造,完成大中里、警备区9156工程等5幅地块动迁;扩大旧改新机制试点,103号等地块的动迁工作实现阶段性目标,全年完成居民动迁1227户,一批居民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以增加公共绿地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零星地块改造稳步实施。
民政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与市民政局签署合作协议,现代民政示范项目实践区建设正式启动。制定出台为老服务相关政策,完成“每天为静安区9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一瓶牛奶”等为老实事项目。依托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深入推进居家养老三级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建成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优化助残社工事务所运作机制,残疾人保障和服务工作水平逐步提高。积极探索“支出型”贫困评估机制,社区综合帮扶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实施社会救助帮困17.2万人次,投入金额7948.2万元(不含“11·15”火灾事故的专项帮困)。落实国家和上海市稳定物价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采取减少流通环节、实行价格补贴等措施,各类主副食品数量充足、价格稳定,居民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强科技成果在绿化市容、节能减排、社区服务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全年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2.8亿元。按计划推进教育部重点课题“提高中小学生学业效能”实证研究工作,推进实施素质教育项目,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学习型城区建设深入开展,获得“全国学习型城区示范区”荣誉称号。市西中学改扩建、中小学校舍安全等工程有序实施。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持续推进,华山医院静安分院揭牌。曹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程竣工。着力打造“十分钟文化圈”,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与“亨生奉帮裁缝技艺”申报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了“浓情静安·爵士上海”音乐节。区体育中心改建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加强区域人口问题前瞻性研究,孕前检测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深入开展。第二轮《静安区志》编纂工作扎实推进。妇女儿童、对口支援、档案、民族、宗教、侨务、台湾事务等工作取得进展。
和谐社区建设深入推进。按照“归口管理、明晰职责,扁平运作、高效行政”的原则,社区(街道)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优化工作深入推进;健全条块联动机制,职能部门和社区(街道)间的协作能力和水平有效提高。完善社区“五个中心”建设,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扎实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着力加强居民区楼组建设,和谐社区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
(四)政府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稳步提升
围绕职能转变,扎实推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加强政府管理创新,政府的行政效能和服务效率得到提高。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做好服务世博和服务民生各类项目的投入保障。做好融资平台清理工作。积极开展源头治理,加强对重大投资、重点工程、政府实事项目的效能监察,勤政廉政和政风行风建设取得进步。扎实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强化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继续推进行政领导出庭应诉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着力培育发展公益性、服务类、专业化新型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服务的机制,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加大。完成16家区企业协会政社分开工作。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做好意见和提案的办理工作,由区政府承办的人大代表书面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部按时办复。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门户网站建设,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022条,行政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公务员培养、选拔、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继续实施人才储备计划,从全国多所重点高校招聘第三批储备人才23人。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公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稳步提升。
在回顾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政府管理的基层基础还不够扎实,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二是迎博办博经验和成果需要进一步转化和固化,城市建设和管理向“管建并举、管理为重”转变亟需新的机制;三是受资源环境约束,在更高起点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转型发展的难度日趋加大;四是居民群众对改善民生、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出了新期盼,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五是对公务员队伍的教育管理还不够严,部分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与国际静安建设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对“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反思及整改方向
去年11月15日,我区发生了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造成58人遇难、71人受伤,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这是上海历史上罕见的特别重大火灾事故,在世博会刚刚结束的情况下,发生如此严重的安全事故,给上海乃至国家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作为事故发生的所在区,我们深感自责和愧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立即成立了“11·15”火灾事故善后处置领导小组,对善后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区上下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全力以赴做好受灾居民的安抚和安置工作;依法合规、从优就高,认真负责地协调开展赔偿救助等善后工作。到目前为止,火灾事故善后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同时,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顿,彻查各类安全隐患;全力配合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尽快查清事实;全面反思火灾事故,深刻吸取惨痛教训,深入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切实加以整改。
生命已经逝去,损失无法挽回。我们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在区委的领导下,把火灾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坚持从群众观点、群众立场和群众路线出发,以更加勤勉负责的工作补救损失于万一。我们一定要深刻反省工作中的深层次问题,举一反三、建章立制,坚决把发展建立在城区安全有序运行的基础上,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区公共安全管理,努力将痛定思痛形成的反思成果转化为改进今后工作的一笔财富,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
(一)深刻反思事故教训,深入查找问题根源
“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直接暴露出我区在建筑市场管理、安全生产监管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管理基础、制度落实、依法行政、公务员队伍教育管理、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
区域建筑市场管理混乱,市场化运作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确立。这次事故反映出,建筑市场封闭运转、体内循环,工程监理形同虚设,监管机制不健全,政府的监管工作难以真正深入有效推进,监督制约不力,问题的根源在于推动区域市场化运作的力度不够大。在推进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过多地考虑了建交系统的一些特殊情况,建交系统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没有真正脱钩,建筑市场存在着区域性行政保护的“同体”现象,留下了内部利益输送的寻租空间。
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意识淡漠,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完全落实。从这次事故看,企业法人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意识极其淡薄,政府监管和安全生产工作的基层基础薄弱,部分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和责任意识与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有差距,因此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问题的根源在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与民生保障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管理体系不健全,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缺乏专业性、针对性的有效手段,工作要求与执行落实之间有断层,管理没有做到全覆盖、精细化。
一些领域制度程序不健全,依法行政执行不到位。从这次火灾事故调查初步反映的情况来看,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下,一些职能部门以及个别干部,在项目审批、行政监管等环节,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滥用职权等现象,一方面反映出我们依法行政、按章办事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的制度建设和管理规定还不健全。在某些政府实事项目和重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对子项目的调整变更,缺乏规范和精细的审批流程与监管制度;对不依法履职的问责力度不够,缺乏过程中及时发现、处置问题的有效监管和纠错机制。
发展理念不适应,没有妥善处理好速度与安全的关系。多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些干部滋生出麻痹思想和自满情绪,对一些普遍存在的“习惯性”做法习以为常,对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准备不够,工作中存在重发展、轻安全,重速度、轻风险的倾向,没有摆正安全与质量、效益的关系。一直以来,我们在建设发展中,过多地考虑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要求,抓推进比较多,抓安全相对弱,存在前紧后松、临时突击、治标不治本的情况。这次事故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没有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
(二)痛定思痛、举一反三,抓紧抓实整改工作
我们一定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刻吸取教训,落实整改措施,直面问题、亡羊补牢,冷静坚毅、务实奋进,以更加扎实细致的作风做好善后处置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以政府工作全面的整改提高取信于民。
全力维护群众利益,扎实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宗旨,始终坚持从群众路线出发,广泛倾听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妥善细致、认真负责地协调做好善后处置工作。要站在换位思考的群众立场上,切实做到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全方位做好受灾群众的安抚、安置工作。要坚持沟通互信的群众工作方法,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认真倾听受灾群众的呼声,尽最大努力满足群众诉求。要按照依法合规、从优就高的政策原则,积极协调落实各种赔偿、补助和救助措施,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受灾群众的合法权益。
切实加大区域建筑市场的整顿力度,积极营造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我们必须切实从根源上打破区域建筑市场封闭运转的“同体”格局,着力加强建筑市场管理。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建筑市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聚焦解决市场垄断、运转封闭、管理混乱等建筑市场深层次问题,抓紧建章立制,完善管理办法,规范审批流程,切实提高工程建设领域的透明度,努力营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建筑市场环境。强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风险源头控制,严格建设工程承发包管理,严格落实监理责任,不断加强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严格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加大对中标工程转包和违法分包企业的处罚力度。强化对工程建设从业人员的培训,切实规范建筑用工管理。
全面落实依法行政,着力提升管理效能和行政执行力。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规范行政流程,对基础性的工作和管理制度,进行精细化、标准化和项目化的研究设计,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管、政府采购程序、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科创专项资金使用、区域财政扶持政策等为重点,系统梳理和规范决策程序与行政流程,依法规定和制约政府部门在程序中的职责和权限,全面落实“谁审批、谁负责”的部门责任制。要加大对政府部门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和监察力度,严明责任、严肃纪律,着力提高各级部门的行政执行力,切实做到“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要把依法行政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纳入公务员的培训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依法行政教育和业务培训,增强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要加强行政过错责任追究,严格执行执法评议考核、行政赔偿制度,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须追究。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决把发展建立在城区安全有序运行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增强“以人为本、管建并举、管理为重、安全为先”的城市建设与管理理念,要坚持从全局的角度衡量利弊,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得失,坚决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真正建立起城区管理的常态长效机制,切实扭转重建设轻管理、重速度轻风险的倾向。在发展强度上,要牢牢把握“好”字为先,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绝不能过于追求速度;在工作重心上,要更加注重民生为本、平安为重,将有限的公共资源,聚焦到改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来,把城区的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安全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在推进方法上,要更加注重建章立制、规范程序,把政府的一切工作纳入科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轨道。
三、2011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静安发挥和放大世博后续效应、加快推进国际静安建设的重要一年。当前,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复苏,但全球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持续增强,但宏观管理中的“两难”问题增多。上海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不会改变,但转型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我区全面做好火灾事故善后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困难与瓶颈制约。我们既要认清形势、正视不足,又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冷静坚毅、务实奋进,扎实细致地做好善后工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2011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九届市委十三次、十四次全会及八届区委十二次、十三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机遇,围绕国际静安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深刻吸取“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教训,抓基层基础、保城区安全,重创新驱动、促转型发展,着力改进公共安全管理、确保全区社会和谐稳定,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深化社会建设、强化民生保障,着力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城区管理水平,全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011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税收总收入实现202亿元,同比增长8%;区级财政收入实现71.2亿元,同比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5亿元,与2010年完成数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8.5亿元,同比增长9%;万元增加值能耗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加强城区公共安全管理,确保全区社会和谐稳定
深刻吸取火灾事故的惨痛教训,以全面夯实公共安全基层基础为重点,加强消防和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全力确保城区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切实维护全区社会安全稳定。
全面夯实安全管理基础。以全力确保城区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为重点,加强对公共安全各领域的日常执法监督和监管,有效预防影响居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公共安全事件。要切实加大对建筑工地、地下空间、高层建筑、老式居民住宅、闲置厂房、娱乐场所、危险化学品等重点场所、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着力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快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努力把各种公共安全问题和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完善对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着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突出监管重点,强化工作合力,严格责任追究,完善监管体系,全面提升全区安全生产的监管能力。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渠道组建专业队伍、建立专家团队,进一步提高政府的专业监管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问责力度,切实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坚决杜绝一切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扎实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深入推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努力提升全区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着力优化消防安全环境,坚决防止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要加快完善各类消防基础设施,启动恒丰消防站建设,重点加强对高层建筑内消防指示灯、消防喷淋等消防设施和器材的全面检修和配齐,加大对老式居民住宅小区的消防安全设施改造,切实提高消防设施能级。积极推进社区消防协管员、消防志愿者等队伍建设,有效开展社区消防安全检查、巡查和宣传等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居民区消防预警机制。以楼道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为突破口,积极组织开展对火灾等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逃生演练,全面提高居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逃生能力。
(二)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积极破解民生难题,全力推动和加强社会建设,切实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静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继续加大就业保障力度。深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和促进就业,确保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7330人以内。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完善青年创业绿色通道,成功扶持创业300人。健全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机制,扎实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努力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深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对来沪从业人员加强就业服务,进一步扩大来沪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扎实做好民政各项工作。抓住市、区合作共建现代民政示范项目实践区的契机,积极打造现代民政事业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深入推进“支出型贫困”家庭综合帮扶工作,建立健全收入核对、支出评估、综合帮扶相衔接的救助工作机制。完善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开展助老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加强为老服务政策扶持,不断完善为老服务体系,切实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让残疾人更多地享受静安改革发展的成果。积极推进慈善事业发展。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和国防动员,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着力提升住房保障水平。继续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努力提高实物配租比例,实现廉租对象应保尽保。积极推进万航渡路767弄56号公共租赁住房改建工程,全力做好三林基地经济适用住房申请供应工作。强化物业服务监管,努力实现旧住宅小区物业一体化长效常态管理,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满意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坚持“拆、改、留、建”并举,稳步推进旧区改造。
协调发展各类社会事业。围绕“科技创新最佳实践区”的建设目标,聚焦培育经济增长点和服务民生关注点,推动区域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努力增强城区创新活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育工作水平,深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成市西中学改扩建、中小学校舍安全等工程。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深化学习型城区建设。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力度,努力为居民群众提供安全放心、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着力推进公共健康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建成7家健康驿站。加快推进静安老年健康中心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精心举办第十一届区运会,加快“楼宇健身室”和“百姓健身屋”建设。完成区数字档案馆建设(一期)工程,加快推进《静安区志(1993-2010)》编撰工作。提高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对口支援、民族、宗教、侨务、台湾事务等各项工作。
(三)聚焦发展方式转变,保持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把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能级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主线,聚焦国际商务港建设,努力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度和能级上取得新突破、形成新优势,切实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国际化、高端化、集约化发展方向,加快构建以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和辐射力。以打造繁荣繁华的静安南京路国际商街为重点,继续加大知名品牌的引进和调整力度,着力引进富于创意、彰显文化、融入体验的商业服务新业态,完善商业布局、优化购物环境,巩固高端消费和时尚消费的优势地位。着力吸引总部型金融机构集聚静安,密切关注外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试点工作,积极构建金融服务业多样化发展的格局。依托高端专业服务业集群发展优势,增强企业间的关联度和协作性,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挖掘存量与拓展增量并举,协调发展房地产业。
做好招商服务工作。抓住新一轮全球资本转移和“后世博”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坚持招大引强选优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吸引外来投资与提升自主创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努力使招商服务工作成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健全招商工作机制,推动招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探索招商新渠道,调动楼宇、企业、商会等参与和服务招商的积极性。深化产业链招商模式,努力吸引行业带动性强、功能领先性大、发展后劲足的企业和机构入驻静安。健全安商留商机制,注重挖掘潜量,鼓励知名企业在我区设立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和贸易结算中心等。优化服务举措,推进属地化管理,积极做好新建楼宇企业入驻的各项服务工作,提升楼宇的产出效益。
优化区域发展软环境。深化推进“三个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落实服务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以继续推进并联审批工作为契机,以加强区企业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服务企业的领先模式,努力将静安打造成为上海“两高一少”(即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建设的示范区。整合区域资源,创新工作机制,着力完善“白领驿家”公共服务平台,为白领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紧扣企业需求,不断深化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加大专业街建设推进力度,进一步增强商业商务配套功能。加强楼宇服务联盟建设,提高服务楼宇的水平。积极落实质量兴区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切实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维护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着力提高国企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国资监管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切实增强国资国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影响力。深入推进政企分开,积极探索推动国资国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努力破解同构化、同质化的发展瓶颈,提高国资国企的市场竞争力。按照“统一授权、统一规则、分类监管”的要求,有序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经营性国资委托监管工作。加强企业经营预算、财务监督和国资收益管理,继续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健全国资监管体系。要努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不断增强市场活力。
(四)坚持管建并举,着力提升城区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水平
认真吸收和运用上海世博会所展示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先进理念,加快转化和固化迎博办博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区级城市维护项目管理机制,加快构建整洁有序、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城区建设和管理格局。
强化城区常态长效管理。巩固和放大世博会所展示的城市管理经验和后续效应,加强区级城市维护项目管理,促进条块互动和执法联动,建立符合区情、科学有效、统一协调的区级城市维护项目综合管理体制。深化城市网格化管理,增加区级城市维护资金投入。坚持疏堵结合,持续加大城市管理顽症的专项整治力度,坚决防止顽症“回潮”。发展特色绿化,强化对户外广告、店招店牌的日常监管,提升环境品质。扎实做好防台防汛工作。
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按节点推进嘉里二期、大中里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静安南京路地区的功能和形象。以尽早启动实施49号、梅村等地块项目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滨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曹家渡商业商务副中心和静安中部地区开发。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静安寺交通枢纽使用效能,推进实施泰州路、新闸路辟拓工程。稳步推进轨道交通12号、13号线“两站一通道”建设和相关项目开发。加强民防工程建设,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和安全管理。
扎实做好节能环保工作。牢固树立绿色环保低碳理念,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商业商务示范区为目标,坚持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发展导向,深化完善节能降耗工作机制。有效落实节能政策,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全力完成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完成第四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五)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新方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努力让居民群众享受更多的便利和实惠。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坚持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贯穿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积极探索社会管理领域内的制度创新,努力提高社会管理工作水平。按照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区运行和居民生活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级。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扁平化管理为抓手,推进绿化市容环境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城区管理水平。加强公共安全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综合防灾救灾体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城区运行安全。深入推进社区(街道)管理体制机制调整优化,进一步强化街道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监督专业管理、协调社区资源、指导自治组织、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切实将街道工作更加有效地聚焦到服务民生、促进和谐上来。
深化和谐社区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积极探索开展居委会自治家园建设,着力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和水平。深化社区“五个中心”建设,着力优化网络布局、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效能。积极培育和引进贴近社区、贴近居民需求的专业社工机构,加快构筑高效便捷、管理规范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市场资源,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和社区商业建设。以菜篮子工程为重点,坚持标准化菜市场的公益性,加强市场价格监测与规范化管理,努力保障蔬菜和重点主副食品的市场供应、质量安全和价格基本稳定。
推进城区平安建设。全面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度,健全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稳定风险。完善初次信访办理机制,健全信访事项终结制度,着力加强信访督查,更好地发挥信访工作了解民意、服务群众的作用。深化基层综治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五联”(平安联创、问题联治、治安联防、矛盾联调、人员联管)工作机制。依托街道综治中心,努力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紧密衔接,不断健全基层大调解工作格局。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管理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公众安全感。
鼓励各方参与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组织枢纽式管理模式,设立社会组织发展资金,加大对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引进力度,推进建立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搭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性服务信息管理平台,积极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组织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推动社会公共管理与基层民主管理的有效衔接,加强基层管理力量整合联动,推广以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为主题的基层民主管理工作模式,切实提高居民群众对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参与率与满意率,有效破解社会管理和服务领域中的瓶颈难题。
(六)着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软实力
按照文化城区的建设要求,深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和文化产业培育体系,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彰显国际静安的文化功能,努力增强城区发展软实力。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以区文化馆、图书馆、文史馆为主体,以五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网群、文化名人名街为基础,以居委会活动室为补充,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力。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网络全覆盖。推进区少儿图书馆建设和区文化馆改建。继续做好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服务工作,深入开展“悦读嘉年华”读书系列活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开展好建党九十周年文艺创演活动。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聚焦名人名居资源,推进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传承历史文脉,展现静安人文底蕴。以挖掘陕西北路名人名居、映像张园等的资源与特色为重点,深入开展“城市文化印记”之旅,加强宣传和推介,提高区域历史文化的品牌效应。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启动“百年静安”馆筹建工作,完成中共“淞浦特委”旧址陈列馆建设。继续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积极开展“鲁庵印泥”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展示活动,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组织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庆文化活动。
突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现有的文化资源与产业优势,聚焦时尚设计、文化传媒和戏剧娱乐等重点领域,积极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提升城区发展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大力推进静安时尚创意产业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800秀”创意产业集聚区等载体,推动时尚产业集群化发展,拓展研发、设计、发布、展示等高端时尚产业链,努力实现时尚产业从“跟随潮流”向“引领潮流”转变,全力打造上海国际时尚之都的核心功能区。依托威海路文化传媒街等载体,加快推进文化传媒、影视广告等行业的企业集聚发展。深化推进现代戏剧谷建设,积极推动时尚文化与戏剧娱乐产业有效互动、融合发展。
推进文明城区建设。要把迎博办博过程中形成的世博精神融入居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怀、行为规范,切实巩固世博文明建设成果。继续加强环境文明、服务文明、秩序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城区文明的时代内涵。以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为重点,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巩固全区人民团结奋斗、共克时艰、建设国际静安的共同思想基础。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要把“11·15”特大火灾事故痛定思痛形成的反思成果转化为改进政府工作的推动力,切实加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坚持从严治政。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按照建立健全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求,进一步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对政府不该管的事要坚决放开,对政府该管的事要全力做好。要大力强化部门综合协调,不断提高行政执行力。要认真落实市与区县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坚持从紧从优安排预算,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安全管理、社会事业、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推广应用市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一期),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对政府实事项目的投入、科创专项资金的使用以及招商引资等工作中的财政扶持政策,要严格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执行。强化厉行节约,坚持勤俭行政,不断降低行政成本。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要加快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大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加强重大决策结果的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不断提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深化完善行政执法协调机制。要严格执行执法人员资格制度,狠抓执法纪律,全面增强执法人员法纪意识,切实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深入推进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继续深化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做好财政性资金和社会公共资金的公开工作,切实增强行政透明度。认真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及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要按照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要求,优化审批方式,简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不断提高区政府各部门的依法行政效能。
坚定不移从严治政。要坚持“严”字当头,强化对公务员的严格教育和管理,严明责任、严肃纪律,坚决克服“好人主义”,切实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责任心;全体公务员要严格自律、提高修养,突出抓好作风建设,全面履行好工作职责。要以强化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为重点,不断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要更加注重公务员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强化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公务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意识和能力。要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坚决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要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强化效能监察,确保行政权力运行得到有效监督。要严格落实中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加强行政问责,规范问责程序,强化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责任追究;对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全体公务员必须牢记宗旨,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尊重群众意愿、了解群众期盼,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法行为;要敢于正视不足、直面问题,切实做到务实勤勉、公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关于《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2009年底就成立了区“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部署开展前期工作。2010年以来,坚持开门编制规划,广泛征求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的意见,认真听取区人大、区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在全区范围深入开展7场“十二五”规划专题大讨论以及国际研讨会,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区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1200余人次参加讨论。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国际静安建设的新特征,坚持在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格局中定位和谋划静安的发展,树立发展为先、民生为本、平安为重、创新为要、文化为魂的理念,积极创新思路,全力破解难题,使得规划编制成为了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1月25日召开的八届区委第十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静安区委关于制定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区政府据此制定了《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下面,我就三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五年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静安自身发展转型的重大挑战,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立足区情实际,全力推进国际静安建设,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我们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发展软环境,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区级财政收入实现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在中心城区中的排名由2005年的第六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三位,万元增加值能耗始终保持全市最低。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等民生问题,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居民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改善。我们把迎博办博工作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契机,推进制度创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环境品质,城区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升。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考虑
“十二五”时期是静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现代化国际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纲要(草案)》根据《建议》,立足“十一五”发展基础,把握“十二五”发展形势,提出了“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静安“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紧紧围绕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大局,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以维护社会和谐安全稳定为基础,立足制度创新引领转型,依靠产业升级促进转型,坚持改善民生推动转型,按照“高起点、开放型、国际化”的发展思路,坚持双高战略,打造国际静安,扎实推进现代化国际城区建设。
静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扎实推进现代化国际城区建设,努力形成繁荣繁华、功能完善的国际商务港,规范有序、安全稳定的平安城区,服务优质、共建共享的和谐城区,海纳百川、经典时尚的文化城区,环境优美、崇尚美德的文明城区。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推进今后五年的工作中,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发展为先,确保区域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坚持民生为本,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坚持平安为重,为科学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和谐环境;坚持创新为要,为静安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动力;坚持文化为魂,努力增强城区发展软实力。
《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该指标体系既与“十一五”规划指标有机衔接,又根据发展新情况新要求进行了适当调整,分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两大类,按照“一港四区”的发展目标,提出5个方面37项指标:一是国际商务港指标7项,体现发展为先,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二是平安城区指标6项,体现平安为重,强化城区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的要求;三是和谐城区指标11项,体现民生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四是文化城区指标6项,体现文化为魂,建设海纳百川、经典时尚文化城区的要求;五是文明城区指标7项,体现全国文明城区标准,提升城区文明水平的要求。提出上述目标,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同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坚持双高战略、打造国际静安”的目标相衔接,并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适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增强城区发展软实力;三是注重体现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要求,既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确立方向,又为深化细化目标任务留下充分空间;四是把谋划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各方面工作既要紧紧围绕国际静安建设的总体要求明确发展思路,又要按照“一港四区”的目标任务提出具体措施。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提出了经济建设、平安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文明创建等五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下面作简要说明。
经济建设方面,要主动对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着眼于提升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度和能级,深化产业服务、专业服务和社会服务“三个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国际服务业主体高度集聚、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建设繁荣繁华、功能完善的国际商务港。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坚持在发展中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立与上海“四个中心”功能相适应、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二是完善区域空间布局。落实“一街五区、南改北建”的城区总体规划,重点聚焦商业、商务、文化与居住功能的合理配比关系和等级体系架构,更加突出南部与北部的协同互动发展。三是打造低碳商业商务实践区。坚持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发展理念,以经济发展低碳化、城区建设绿色化、人居环境生态化、节能意识社会化为导向,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商业商务实践区。四是优化发展综合环境。夯实产业发展的载体基础,强化基础设施的保障功能;提升创意创新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区发展深入融合,加快形成要素资源优质、基础设施完善、政府与社会服务卓越的产业发展环境。五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增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加快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平安建设方面,深刻反思、认真吸取“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教训,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切实提高应对和驾驭各种风险的能力,全力建设规范有序、安全稳定的平安城区。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城区公共安全管理。加快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协同、分级负责”的管理责任体系,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夯实城区公共安全管理基础,逐步实现公共安全管理的“网格化”和“精细化”,努力把各种公共安全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全面提升抗风险能力。二是确保城区安全平稳运行。健全社会管理扁平化模式,强化城区运行维护和管理,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提升城区运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三是全面提升平安创建工作水平。深入推进新一轮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多元化矛盾化解机制,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
社会建设方面,以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根本目的,把社会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构建服务优质、共建共享的和谐城区。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均衡优质发展社会事业。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促进科技改善民生,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完善人口综合管理和服务,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二是提高社会民生保障水平。积极落实各项民生保障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关爱重点群体生活,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完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强化街道管理统筹平台,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四是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健全枢纽型管理模式,完善培育和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努力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
文化建设方面,以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为目标,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和文化产业培育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发挥文化助力经济、润泽民生、彰显文明的独特作用,着力打造海纳百川、经典时尚的文化城区。重点是加快打造“三个体系”: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静安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力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水平、公共文化活动参与率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二是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挖掘整合区域内历史人文资源,坚持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品牌文化、环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强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努力形成经典与时尚交相辉映的文化特色。三是打造文化产业培育体系。贯彻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逐渐形成推进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培育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发展创新转型。
文明创建方面,按照全国文明城区的标准和要求,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共建格局,着力提升静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整体建设水平,深化创建环境优美、崇尚美德的文明城区。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努力培育城区文明风尚。深化宣传教育,丰富活动载体,发动市民参与活动实践,提升自身素质,展示城区文明风采。发挥道德模范榜样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二是深入推进法治城区建设。积极开展依法治区工作,努力加快推动法治化建设进程,使静安成为上海法治化程度最高的城区之一。三是加强环境建设和保护。增强居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形成综合管理、综合执法、综合服务的市容环境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美化优化城区景观,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各位代表,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上,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直面困难不退缩,抢抓机遇谋发展,为建设国际静安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附件:
2011年度区政府计划实施的实事项目
一、启动恒丰消防站建设;对全区所有市政消火栓和高层住宅楼的消防设施进行专项检测维修;广泛开展消防安全演练和知识普及活动。
二、完成廉租住房新增受益家庭300户,启动本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工作,组织实施经济适用住房申请供应工作。
三、创建50条(段)“洁净工程”示范道路;完成全区沿街12处大型废物箱入地工作。
四、开展地下空间安全使用专项整治,重点整治59处经营性人员密集型场所。
五、完成全区12 所幼儿园配电柜更新及安装厨房灶台自动灭火设施。
六、完成7个健康驿站建设。
七、为符合条件的重残无业人员缴纳重残养老补助金,为双下肢重度残疾人安装洁便器。
八、完成静安区数字档案馆建设(一期)。
九、完成10家标准化菜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功能提升;优化调整社区菜店布局20家,新增社区供应点10个。
十、为全区0-6岁儿童免费提供定期健康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