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班子好班长】社会工作只有“快进键”,在奔跑中实现价值
(记者 邢蓓琳)“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基层有活力,让群众在静安的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和更高满意度。”这是静安区社工委书记、社建办主任王希佳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此,王希佳带领团队从社区营造到两新党建,从康健工程到减负增能,开展了多项全市首创的工作。“社会工作只有‘快进键’,我要带着大家一起尽量多做一些。”
筑巢引凤:“两新”党建添活力
近年来,静安区在“两新”组织党建领域做出了很多的探索和努力,“白领驿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何让“白领驿家”这个党建服务品牌更好地发挥政治引航作用,服务青年、凝聚青年,政治引航青年,成为他们心中的“政治圣地”?成为王希佳一直思考并积极推动的一项工作。
在他的指导和助推下,“白领驿家”公开亮出红色底牌,推出“筑梦忆初心”等党建品牌项目,开展“思政研修班”“跟着党旗去旅行”等多个党建服务活动,完成了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服务型党建向“红色元素逐渐凸显”的引领型党建转型。王希佳告诉记者,楼宇党建是“两新”组织党建的重中之重,“白领驿家”通过创新“党建+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新时代和新社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今年,根据区委的工作部署,将把区内的35家楼宇立体服务站变更为“白领驿家”党建工作站,同时在“一轴三带”上设立核心服务点,在实现楼宇党建全覆盖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服务空间,提升服务能级。
对于区域内社会组织的凝聚和服务,也是王希佳一直不遗余力做好的“重点事”。在社会工作党委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静安区在全市率先实现14个街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枢纽网络全覆盖,还同步实现了党建工作全覆盖,建立起“双轮驱动,融合发展”的工作模式,通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与社会组织联合会的有机结合、党建引领与业务指导的有机结合,项目化凝聚、服务社会组织,有效实现了枢纽型服务管理模式由“1+5+X”1.0版本,向社会组织党建网络与支持服务体系有效互动2.0版的升级,吸引到全市多家优秀社会组织落户静安,为静安社会组织整体实力的提升注入活力。
基层增能:家门口有更多获得感
“美丽家园”建设、落实“路长制”、完成绿化、房管、市容三支队伍下沉社区工作……过去一年,区社建办共完成了106项关乎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工作,可以说是成绩满满。王希佳却表示,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社区更有温度,居民感觉更温暖、更舒心。”
“个别居民私搭简棚,影响社区整体形象”“社区中央绿化过于稀疏”……在静安寺街道四明居民区社区营造实务模拟项目现场,居民们变身社区空间规划师,争相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这样的场景王希佳并不陌生。2017年,他提出通过“社区营造(社区微更新)”,探索社区自治、共治新模式,建立居民参与社区管理自下而上酝酿讨论、意见表达、综合统筹交流平台的路径和通道。在区领导的支持下,区社建办和区规土局、区房管局共同举办了全市首个“社区营造”培训班,并在6个街道试点建立社区营造工作坊,开展实务模拟,邀请居民加入社区营造议事队伍,全程参与社区治理建设改造项目。
区社建办在关注群众对安居乐业满意度的同时,还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将社区健康管理理念融入创新社区治理工作,在区卫计委、区体育局等部门的支持下推出“康健工程”项目。经过努力,全区已经有9个街镇建成“康健驿站”,累计服务居民超过10万人次。与此同时,还开通了全市首辆社区健康直通车,让“康建苑”在全区170多个居民区落地扎根,把便捷的健康管理送到居民家门口。在完成硬件建设的同时,王希佳还主导开展了社区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培养社区健康管理人才500余名,在全市首创“三师”助力社区全科医生“四位一体”健康管理体系。
在基层工作多年的经历,让王希佳深刻认识到,基层增能不仅要立足居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痛点和难点,也要为基层社会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减负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手段。为此,区社建办在2017年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创新,转变职能,制定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基础保障目录,把民生服务项目列为基本保障项目直接通过,同时对街镇、部门的其他项目不再“大包大揽,”将评审权交给街镇,确保最终通过的项目可以契合实际。2017年,基础保障类项目占全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72.5%,得到了区内各部门、街镇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