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专题新闻?>?匠人·记忆

雷允上最年轻的“手工泛丸”继承人黄亦绿的小心愿 用小小药匾传承中药国粹


【来源:区新闻中心 发稿时间 :2016-11-17 10:01 阅读次数:【推荐】 【纠错】
纠错
1.错误类:
错别字 图片显示错误页面显示错误 其他错误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Email:*
【收藏】 【字号 】 【我要打印

雷允上最年轻的“手工泛丸”继承人黄亦绿的小心愿

(记者 邢蓓琳)一张直径约1米的竹匾,一罐清水,一个药勺,一个水勺,一把药刷。凭着这几样普普通通的工具,经过反复地刷、转、摇,一堆药粉变成了一颗颗黄豆般大小、均匀光洁的手工中药丸。

完成这“神奇一变”的,就是“80后”年轻小伙,黄亦绿。如今,35岁的他,已经成为雷允上西区公司屈指可数的掌握中药传统绝活——手工泛丸制作技艺的“老药工”。

药丸颗颗直径5毫米

在泛丸匾中刷上适量清水,撒上药粉,双手持匾转动,刷下附着在匾上的药粉,再双手捧起匾,用力地逆时针方向摇转起来。药粉在匾中慢慢聚集变大后,黄亦绿再涂水,撒粉、转粉、刷粉,反复多次,直到丸模逐渐增大,成为直径在0.5至1毫米左右的球形小颗粒,筛去过大或过小的异形丸,“这就是‘药头子’”。黄亦绿指着匾中大小不一的药丸介绍说。

随后,黄亦绿将匾中不合格的“药头子”全部筛掉,再次开始涂水、撒粉、摇匾,并配合揉、撞、翻等动作,如此循环交替40多分钟,半斤药粉变成了一颗颗大小均匀,颗粒饱满的药丸。用筛选工具一量,每颗直径都在5毫米左右。黄亦绿介绍说,这项传统中药丸剂的制作手艺看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很容易“失误”的。不仅药粉与水的比例难以掌控,通过手臂和腰部力量保证每粒药丸大小均匀更是困难。“别看一颗药丸才不到1克重,制作泛丸却是十足的体力活。就像在转呼啦圈,是一项全身运动。”黄亦绿边拭去额头上的汗珠边说道。

黄亦绿还告诉记者,自从《黄帝内经》问世起,就有了中药泛丸制作,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现在,虽然已经能够使用机器制作丸药,但手工制作的丸药更加均匀,而且很多小料中药丸剂配方只能通过手工来完成。手工泛丸不仅可以根据服用者的情况调整药丸大小,而且药材的损耗量至少比机器制药降低10%。很可惜,现在掌握手工泛丸制作工艺的药工越来越少,雷允上西区公司内能制作泛丸的药工也不超过10个人,其中很多人都已经是六十开外的老师傅了。

熟记700多种中药“性格”

“我们现在常用的中草药大概有700多种,包括草类、根类、种子、果实、矿物类、动物类……”一说到中药材,黄亦绿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不同的中草药‘性格’不同。像根茎类的生地、熟地,它们的粘性比较强。动物类像蛤蚧,油脂就比较多。有些矿物类的药材在打成粉前必须经过水煮,有些则需要烘干。每种药材加清水的比例各不相同,水加多了,‘药头子’起不来了,水加少了又太干。”黄亦绿说,刚开始学习泛丸时,自己常常因加水过多,将药丸做成药饼。

对自己学习手工泛丸的经历,黄亦绿用痴迷来形容。“那个时候,只要一空下来,就会比划着练习泛丸动作。手摇酸了,歇一歇再练。”黄亦绿说,刚开始学的时候,每天都要练上十几个小时。自己还专门买了一只竹匾带回家,上班练完,回家接着练。“每次发现一种泛丸的好方法,简直比中大奖还要兴奋和开心。经过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黄亦绿终于学会了手工泛丸,还成为同伴中的佼佼者,不少老药工都为他的泛丸手艺点赞叫好。

热爱、肯吃苦才能学到手艺

如今,黄亦绿不仅是手工泛丸的一把“好手”,还是称职的配方员和技艺娴熟的煎膏“上手师傅”。很难想象,“多面手”黄亦绿最初所学专业居然是和中药制作“八竿子打不着”的机电专业。2007年,黄亦绿凭着对中药行业的热爱,应聘到雷允上西区公司,做一名仓库保管员。从此,他一头扎进药材堆,开始了从“门外汉”到“药工”的修炼。黄亦绿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自己能够练好手工泛丸这门手艺,只是因为对中药行业的热爱和肯吃苦而已。“我就是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去学、去练。在学的时候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多想一想,尽可能做到最好。”

说起手工泛丸面临的传承窘境,黄亦绿告诉记者,自己很希望能够把掌握的泛丸技术教给更多热爱中药行业的人。“如果这门流传数千年的传统技艺在我们这一代就这么失传了,真是太可惜了。”

(来源:静安报)

附件:
分享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