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四大“红色之源”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
在成都北路高架桥下的新闸路路口,在车水马龙、交通繁忙的要道旁,有一栋青灰色的石库门老房子。这里,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个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成立于1921年8月11日。它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是上海四大“红色之源”之一。
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不断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使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外国资本家纷纷开办工厂,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也办起了一批“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等形式的民用工业。这两股办厂潮流,孕育了中国第一批和第二批产业工人。
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的人数急剧增长。1913年,中国产业工人约60万,到1919年已达200多万。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建立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奠定了阶级基础,为中国革命的新发展准备了条件。
1921年夏天,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一大上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将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定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为了贯彻党的决议, 8月11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公开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央机构。
各地中国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就着手在工人群众中展开活动。李启汉负责上海的工运工作。在劳动组合书记部筹备过程中,上海浦东英美烟厂工人举行了罢工,李启汉参加领导此次罢工并最终取得胜利,党的领导由此在工人群众间有了根基。罢工胜利的第二天,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正式建立。上海总部由张特立(张国焘)任主任,李启汉任秘书,干事由李启汉、李震瀛等同志共同担任。
上海成立总部后,在北京建立了北方分部,由罗章龙任主任、王尽美任副主任;在汉口建立了武汉分部,由包惠僧任主任,林育南、项英先后负责工作;在长沙建立了湖南分部,由毛泽东任主任;在广州建立了广东分部,由谭平山任主任。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后,即将在小沙渡的工人半日学校扩大为第一工人学校,由组合书记部的人员轮流来校教课;同年8月20日编辑出版了机关刊物——中国第一个全国性工人刊物《劳动周刊》。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宣传教育方式,让工人明白团结和组织的重要性,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
在书记部的支持和直接影响下,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起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止的13个月里,全国发生罢工一百多次,参加人数三十万以上,形成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1925年5月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举行,中华全国总工会宣告成立,书记部完成了历史使命,其工作宣告结束。
(来源:静安区文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