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与细心拉近与“银发族”的距离
■ 记者 李瑛/文 肖鸣亮/摄
走进愚谷邨小区,人来人往大多是“银发一族”。坐落其间的静安区青凤老年生活护理服务社(下称青凤社),成了老人们时常驻足的地方。“近年来社区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青凤社联合党支部副书记王昆透露,最新调查显示,静安寺街道的老龄化程度高达42%,相较2015年底增长了6个百分点。
养老服务需求日益迫切,静安寺街道开创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居家大养老院。青凤社下设的13个网点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医疗康复等六大类综合服务,南北2家日间照料中心提供每周5天的日托服务,7个乐龄家园助老站点提供就近便捷的套餐式“十助”服务,2家门市部提供上门服务,青凤护理站则提供居家护理服务,乐龄生活馆的“一键通”服务热线全年无休24小时守候,整合80余家驻区企事业单位做后盾……这套日渐成熟的体系使老人享受着日益贴心的服务。
服务抠细节
“不解决好老人的吃饭问题,居家养老就无从谈起。”早在2007年,经青凤社主任方佩儿一番走街串巷联系大小饭店,华东医院职工食堂最终成为助餐单位。平日里,中午是订餐高峰。“助餐单位提供菜色,白米饭是我们自己烧,保证老人每顿饭都能吃得热乎乎。”王昆介绍,老人只要自付10元,就有三菜一汤。“打饭的阿姨记着每位老人的饭盒,清楚每位老人的食量、忌口,送餐员要尽早把饭菜送抵老人家中。”
助餐服务说来简单,做来不易。时间久了,不少老人提议换换口味。青凤社便逐步增加美丽园爱心食堂、孙克仁敬老院作为供餐单位,王昆表示,“我们采取多家助餐单位轮换服务不同片区老人,也会供应馄饨、蒸饺等早餐,今年又增添了静安寺的素面,非常受欢迎。”助餐服务全年无休,目前青凤社每年为社区老人提供约40万份助老餐。
十余年如一日
除了一日三餐,青凤社还在各大节庆慰问老人。例如每年端午节对王昆来说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期十天的准备,要为静安寺街道近2000位老人送上1万多只粽子。”从采购到配送,青凤社的工作人员一手包办。“今年已经是第12年给老人们包粽子,哪里的粽叶实惠,哪家的肉新鲜,我们早就摸清了。”
清晨四五点,大伙就陆续到位开工。“一只肉粽至少炖上6个钟头,赤豆蜜枣粽则要煮上8小时,烧开水、包粽子、炖粽子,形成一条生产流水线,每个人几乎都没有停歇,”王昆说,“我负责分派清点,一整天下来也腰酸背痛、头昏眼花。最辛苦的同事要忙到凌晨。”赶在端午前夕,近万只粽子送抵家家户户,看到老人们开心的笑容,“王昆们”都颇感欣慰。
逐渐专业化
随着服务日益精细化,静安寺街道为340余位孤老、困难老人等安装了“一键通”电话。电话上的“服务热线”键直通乐龄生活馆,“紧急求助”键同时接通生活馆和亲友,而“平安告警”键是每天“签到”用的,摁一下报平安,老人外出怕生活馆担心,还都会提前招呼。
2014年起青凤社提供“喘息服务”项目,给100位80周岁及以上生活基本不能自理、60周岁及以上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每人一年100小时免费护理服务。不少居民感叹,“替老母亲洗头、洗澡、理发、扦脚、洗衣、打扫,护理工帮上了大忙。”
青凤社现有家政员、护理员及站点工作人员等约700名助老服务人员。“她们也在向专业化转型。”王昆介绍,早在2010年就有部分符合文化水平和年龄条件的家政阿姨在华东医院接受了半年护理专业培训。目前已有42位在岗的家政阿姨取得养老护理员(医疗照护)资格证,今年华山医院护理部也安排护士来指导30位待考中的阿姨。
采访最后,王昆不由地感慨,“我们这些为老服务人员也在走向老龄化。青凤社42位专职工作人员中,40岁以下的仅有3人,60岁以上的多达12人。”她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好让为老服务建设更上一层楼。
(王昆系区社联会推荐2018年静安区社会组织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