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探索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 首批聘请10位社区规划师
(记者 邢蓓琳)7月16日下午,静安区举办社区规划宣讲暨社区规划师(社区规划志愿者)聘任仪式。黄立勋等10人受聘担任首批社区规划师,王倩雯等10人受聘成为社区规划志愿者。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当前,静安区正以“微更新、微治理、微干预”为抓手,探索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首批社区规划师将深入社区、扎根社区,聚焦单元规划编制工作和社区微更新项目,为居民日常生活、工作与休闲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专业化指导和咨询,通过共同参与社区营造,有效提升社区品质,进一步打造宜居、宜业、多元化、人性化的空间,为社区生活注入活力,点亮市民生活。
据悉,在编制社区更新行动方案,指导街镇实施社区更新项目的同时,社区规划师还将扮演好对接街镇及居民的“联络员”、落实具体项目的“指导员”和激发社区治理的“宣传员”的三重角色。一方面负责全过程指导实施社区更新项目,根据任务清单及实施方案统筹落实项目进度安排,把控更新项目的设计质量,另一方面,向居民广泛宣传社区更新的政策理念,加强社区规划宣讲和培训,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更新,实现社区自治、共治。
当天,区规土局还对我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宣讲。据悉,静安区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即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传递社区人文的温情关怀。区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在宣讲中介绍说,静安区将通过聚焦公共服务的“品质完善”与“人性体验”两大方面深入解读居民需求、组建专业队伍和吸引社会多方力量参与、整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力量,通过“比对目标—区域评估—公众参与”的工作路径,查找社区短板,形成主要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内容及布局引导层面的“短板清单”、针对“短板清单”,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形成“分期任务包”、探索“政府—市场—市民—社团”四方协同的机制推进实施和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的六个步骤,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同时,为进一步深化街道体制改革,还将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和权力下放,通过落实街道对制定社区建设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参与权,更好地促进条块联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探索市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