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静安要闻

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区委宣传部 发稿时间 :2016-08-30 11:53 阅读次数:【推荐】 【纠错】
纠错
1.错误类:
错别字 图片显示错误页面显示错误 其他错误
2.出错页面的地址(浏览器地址栏里面的地址):*
3.内容标题:*
4.为了方便我们更准确及时的处理错误,请尽可能详细填写你的操作经过: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Email:*
【收藏】 【字号 】 【我要打印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性时期,更是我区推进苏州河两岸协调发展、实现全面融合、建设“国际静安、圆梦福地”的关键时期。“十三五”规划是“撤二建一”后静安区第一个五年规划,对于静安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优化城区功能格局、加快提升城区核心竞争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当前,静安区已经站到了新的发展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深刻把握阶段性特征和机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对接国家发展宏伟蓝图,主动融入上海全市发展大局,大力实施“一轴三带”发展战略,全力破解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问题,在新起点上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努力成为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

《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静安区委关于制定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而成,是指导静安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站在新起点的新静安

2015年,市委、市政府着眼长远发展,做出了闸北区、静安区“撤二建一”成立新的静安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静安区各项工作要走在全市前列,成为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静安区已站在全新的发展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依然严峻。

1.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原闸北区、静安区很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两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发展环境,主动对接上海“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坚持以改革创新统领全局,加大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力度,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群众生活不断改善,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静安区在新起点上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保持平稳增长,2015年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合计194亿元,人均、地均产出位居上海中心城区前列。服务业比重达到国际一流城区水平,总部经济高度集聚,楼宇经济优势突出,涉外经济特征明显。南京西路地区、市北高新园区等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鲜明,高端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服务经济产业链较为完整。较强的综合实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改革创新活力凸现。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果显著,积极复制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在放宽行业市场准入、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改革成果,长期探索形成的创新机制和特色做法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积累了丰富经验。区域科技创新链较为完善,创新载体资源较为丰富,为深度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

资源要素丰富多元。城区功能丰富,文化形象多元,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深入人心,品质不断提升的活力城区形象日渐凸显。区域拥有较长的苏州河岸线,历史文化名人和风貌街区众多,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成果显著,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影响力日益提升。全区各类交通方式汇集,城区信息化水平较高,基础教育、医疗资源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丰富。

后续发展空间广阔。区域待开发资源相对充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显著提升。苏州河两岸一体化开发,有利于促进南北融合发展和资源联动。苏州河沿岸地区、大宁地区、市北高新地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和功能提升为区域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储备空间。

2.      瓶颈短板

静安在极具发展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总体发展水平不够均衡。全区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迫切需要加强各类资源联动,均衡配置公共服务,促进协调发展。区域内部交通不够通畅。铁路和苏州河的空间阻隔、路网分布的不合理造成了南北交通通畅性不足,不利于城区功能联动和资源要素流通。市容环境品质不够匹配。旧区密集以及各类市容顽症与国际化城区形象反差明显,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备。城区公共服务面临老龄化比重高、流动人口多等多重挑战,公共资源结构布局有待优化,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3.      发展环境

从国际来看,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大变革将催生新的经济秩序和开放格局,竞争与合作相互交织,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对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产生持续深刻的影响。

从国内来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经济战略性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必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上海来看,“十三五”时期,上海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全面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启动建设全球城市。在面临人口、土地和环境等资源要素制约的情况下,上海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通过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探索,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静安来看,“十三五”时期是静安区的首航期,静安处在全新的历史方位,主要体现在:

发展动力转换升级期。“十三五”时期,静安区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要求,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潮流趋势,把创新驱动和提质增效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城区发展动力的转换,以改革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期。“十三五”时期,静安区应充分发挥国际化、开放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在上海全球城市建设中发挥标杆作用。继续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复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空间格局拓展融合期。“十三五”时期,静安区要按照上海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要求,着力破解区域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实现空间缝合向空间融合转变;着力通过全区资源的整合、互补、联动,释放“1+1>2”空间整合效应,促进苏州河两岸城区空间格局的深度拓展融合。

城市功能优化提升期。“十三五”时期,静安要着力完善道路交通网络,推进美丽城区建设,加强城区管理和社会治理,使城区面貌、制度环境、文明程度与国际接轨,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区综合竞争优势。

公共服务精细完善期。“十三五”时期,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静安区将以精细化、品质化为导向,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激活文化软实力,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健全民生保障体系,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品质的实际需求。

总之,“十三五”时期,静安区将全面开启新的发展篇章,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全新的重要历史时期,静安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担当精神、紧迫观念和实干作风,在抢抓机遇中增强主动,在应对挑战中保持定力,在改革创新中释放活力,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正确运用成功经验,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切实解决好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第二章       树立新理念 谋划新目标

“十三五”时期,静安区要顺应宏观环境形势变化,准确把握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创新发展理念,明确奋斗目标,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4.      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静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融入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大局,对接上海全球城市建设,按照成为“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定位要求,大力实施“一轴三带”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新起点上推动静安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基本要求是:

——必须坚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的目的所在和必然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全区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创新以加强基层建设为重点的社会治理,更好地实现共建共享。

——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能级和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努力迈向更优的经济结构和更高的发展水平。

——必须坚持联动、融合、协调发展。资源联动、功能融合、发展协同,是静安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要求。要坚持统一规划、整体谋划、协调推进,统筹兼顾不同区域、人口、产业、公共服务等布局,不断增强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促进城区空间形态、环境品质、综合功能和整体实力的新提升。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开放是静安最大的优势和活力源泉。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贯穿于全过程和各方面,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静安发展注入新活力、激发新动力。

——必须坚持依法治区。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要树立法治思维、完善法治保障、善用法治方式、维护法治尊严,坚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依法办事,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环境,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要以更严要求、更实措施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干部队伍执行力,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5.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静安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环境更加优美、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群众更有获得感的“国际静安、圆梦福地”。2020年,高端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改革创新成效居全市前列;全球城市核心区地位凸显,城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苏州河两岸一体化形象基本展现,城区交通体系更加高效便捷,综合环境品质更加优良;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基本建成创新创业的活力城区、均衡均质的和谐城区、精品精致的美丽城区、开明开放的国际城区、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区,努力成为“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具体目标是: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区域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税收比重达到95%以上。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80家,创新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智慧城区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城区功能的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城区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功能更加完备,实现高度的空间融合、资源整合和文化相融。城区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区共治、居民自治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创新走在全市前列。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持安全稳定,整个城区实现高水平均衡发展。

——城区综合面貌和管理水平继续提高。城市更新有序推进,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基本完成。道路交通网络更加完善,新改扩建道路25.4公里。城区生态更加优美,新增公共绿地26.5万平方米。城区环境品质不断提升,市容环境综合测评位列中心城区前列。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增加值能耗保持全市较低水平。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成为全市城市管理的标杆区。

——城区文化影响力和国际辐射力持续增强。总部经济集聚度达到国内领先、国际较高水平,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营商环境更加成熟,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高,在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逐步显现。国际交流活动丰富精彩,多元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城区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持续增强,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与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老年友好型城区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表:静安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任务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属性

十三五

目标

创新驱

动发展

1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率

%

预期性

8

2

服务业税收比重

%

预期性

95

3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预期性

大于800

4

新增商业商务楼宇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预期性

450

5

高新技术企业数

预期性

280

6

新增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预期性

130

7

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

预期性

1600

8

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机构数

预期性

20

9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元

预期性

1770

10

涉外经济税收比重

%

预期性

52

城区品

质提升

11

拆除成片二级以下旧里面积

万平方米

约束性

32.64

12

旧住房综合改造面积

万平方米

约束性

415

13

新增公共绿地面积

万平方米

约束性

26.5

14

绿化覆盖率

%

约束性

24.24

15

新改扩建道路长度

公里

约束性

25.4

16

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

%

约束性

完成市下达目标

17

PM2.5年平均浓度

微克/立方米

预期性

42左右

18

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

%

约束性

基本全覆盖

公共服

务完善

19

常住人口数

万人

约束性

111

20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

事故死亡人数

/亿元

约束性

0.038

21

每万人常住人口拥有社会组织数

预期性

大于9

22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约束性

完成市下达目标

23

机构养老床位数

约束性

完成市下达目标

24

新增保障性住房受益家庭

约束性

7500

25

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率

%

约束性

全市领先

26

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

预期性

大于83.2

27

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平方米

约束性

0.33

28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约束性

0.61

 

第三章 一轴三带引领发展新格局

“十三五”时期,围绕“国际静安、圆梦福地”的奋斗目标,静安要着力实施“一轴三带”的发展战略:即打造一条贯通南北、共享互融的复合发展轴;建设南京西路两侧高端商务商业集聚带、苏州河两岸人文休闲创业集聚带、中环两翼产城融合发展集聚带,三带空间上相互呼应,功能上相互联动,形态上各具特色,努力构筑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土地空间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6.      打造贯通南北、共享互融的复合发展轴

范围:西至三泉路-万荣路-普善路-恒丰路-石门路,东至平型关路-西藏北路-成都北路。

强化交通连接功能,重点建设南北通道一期、二期,加快落实苏州河昌平路桥、安远路桥、普济路桥等跨河道路桥梁建设,打破苏州河、铁路、高架等空间分割,形成贯通南北、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强化资源联动功能,连接重点功能区、产业集聚区,促进沿线产业园区、服务设施、公共空间等资源的有机衔接,实现对城区资源配置的整体优化和战略提升。

7.      提升发展南京西路两侧高端商务商业集聚带

范围:北至北京西路-万航渡路-武宁南路,南至延安路-威海路,东至成都北路,西至长寿路-长宁路-江苏北路-武定西路-万航渡路-镇宁路,占地2.6平方公里。

用好上海城市东西发展主轴中心节点的区位优势,突出“国际化、高端化、品质化”特征,坚持做高、做宽、做厚,构建高端专业的产业体系,彰显国际开放的海派文化,打造世界级中央商务区主干街区,成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最具标志性的区域。

升级打造国际商务港。强化高端要素集聚,逐步建成与全球城市地位相适应、具有国际要素资源配置能力的全球城市核心CBD区域。重点发展商务商业、金融服务、管理咨询等高端服务业,进一步提升高端商务商业的活力、集聚度和影响力。加快形成全生活方式国际品牌目的地和时尚人群汇聚地,通过商务、商业与文化、休闲、时尚、游憩设施等相结合,促进城市形态和生活方式向国际化转变,体现国际城区的人文关怀和包容开放。

提升核心街区的承载功能。提升梅恒泰“金三角”和静安寺“金五星”商务品质,完成“兴业太古汇”城市综合体等楼宇建设,加快张园地区保护性开发和轨交站点上盖综合开发,增强南京西路的承载和辐射能力。有序推进静安寺、曹家渡等地区城市更新和商办项目建设,提升商务商业承载能力。建设一批慢行示范道路,复合多样化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完善城区综合功能配套和社区服务设施。

延伸拓展南京西路的辐射功能。不断丰富和拓展南京西路聚集带的发展厚度。拓展江宁路、南阳路、奉贤路等后街功能,强化与南京西路的业态补充。依托常德路、陕西北路、江宁路等纵向道路,促进高端商务商业功能的拓展与延伸。聚焦时尚设计、文化传媒、演艺戏剧等行业,推进国际时尚活动展示,打造昌平路创意产业集聚带、江宁路文化街等特色街区。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建设陕西北路历史文化名街以及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彰显海派文化特质和城市创意活力。

8.      聚焦开发苏州河两岸人文休闲创业集聚带

范围:北至铁路沿线,南至新闸路(石门二路以西)-北京西路(石门二路以东),东至罗浮路-河南北路,西至苏州河-安远路-江宁路,占地4.3平方公里。

发挥上海沿江沿河开发重要区域的作用,依托历史文化、滨河景观等特色优势,凸显“水脉、文脉、绿脉、人脉”的特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开发和高能级产业注入,突出人文休闲的苏河文化和时尚活力的产业特征,全面提升苏州河两岸城区面貌形象,成为带动静安南北协调发展的引擎,打造国际都市中心的滨水示范区,海派历史文化的魅力展示区和高尚人文休闲的中央活动区,成为苏州河两岸融合发展的新标杆以及上海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新亮点。

文化引领两岸融合发展。挖掘苏州河两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促进水岸文化、海派文化、工业文化、铁路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汇共生,成为静安文化遗产、人文景观、休闲设施、时尚品牌的核心集聚地带。深度推进历史风貌保护性开发,实现历史建筑与多种服务功能的复合利用。融合民族工业遗产特色、石库门里弄风情、滨水绿地休闲创意,建设苏州河北部文化休闲带、东斯文里和蝴蝶湾文化创意区,做强苏河湾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天后宫戏台、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等特色文化项目,加快两岸艺术人文气质相连相融。以特色历史建筑和水岸风情为载体,推进时尚和艺术财富云集,举办各类文化演艺和时尚活动,推动文化创意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国际静安时尚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

打造高端商务商业功能。承接核心CBD的商务商业功能转移,重点发展高端商务商业、文化创意、新兴金融、人力资源等现代服务业,推进高品质商务商业载体建设,塑造人文生态商务的新地标。积极引进高端商业品牌概念店、特色店和体验店,推进高端酒店品牌和休闲娱乐业态集聚,打造高端特色明显、人文内涵丰富的区域商圈。深化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打造全国重点人力资源服务枢纽平台。推动文化创意与区域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中心城区历史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厚的商务商业功能区。

建设国际品质的公共活动空间。以昌平路-恒通路-曲阜路作为联系两岸的功能轴线,集聚文化创意、商务商贸、休闲旅游、生态宜居四大功能,推进绿地成系统、慢行成网络、楼宇成组群、地下空间互联互通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加快跨苏州河桥梁建设,优化基础道路布局,建设多条亲水型、休闲型的跨河走廊以及贯通苏州河延伸至彭越浦的亲水步道,构建区域慢行交通网络。加快苏河湾绿地建设,打造中央城区生态绿洲;持续推进区域精品绿地、林荫道以及公园生态改善工程。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全面提升苏州河两岸整体形象

9.      重点建设中环两翼产城融合发展集聚带

范围:北至走马塘,南至灵石路-广中西路-汶水路,东至俞泾浦,西至彭越浦河-沪太支路-姜家桥,占地7.1平方公里。

承接中环“黄金走廊”功能,凸显“创新创意、产城融合”特征,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着力提升产业能级,做大经济增量,着力优化城区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打造上海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的典范,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和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域。

促进市北园区深度转型。坚持创新转型、内涵发展,打造全区科技创新的“领头羊”、中心城区园区转型的典范、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基地和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区。依托上海云计算产业基地、上海市大数据产业基地以及国产基础软件产业基地,加快云计算、大数据、软件信息、检测认证、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形成以高新技术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开发一批符合总部型、创新型企业办公的绿色低碳产业载体。以生态化、智能化为导向,做强园区专业孵化、人才服务、投融资服务、健康服务等功能平台,不断完善园区综合配套服务体系。

深化大宁地区联动发展。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和功能联动,打造产学研融合的世界级影视基地、商旅文联动的特色商圈、居职娱一体的国际社区。依托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以影视后期制作为重点,发展影视传媒、动漫游戏、多媒体软件、创意设计等产业业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将影视产学研、现代多媒体展示与时尚文化相结合,做强区域影视文化特色,打造产学研融合的世界级影视基地。提升环大宁市级商圈能级,推进大宁久光百货、大宁中心广场等项目建设,布局高端化、体验型、主题型商业,成为繁荣繁华、活力时尚的北上海商业中心。依托海上文化中心、大宁灵石公园、上海马戏城等特色资源,加强商旅文联动发展,打造上海旅游文化代表性区域

注重产城融合的综合功能开发。依托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腹地,推动产业园区、商业街区、大学校区、居住社区等“四区”联动发展。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着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加快绿色空间布局,提高区域路网密度。推进新体育中心、彭越浦楔形绿地等项目建设,完善区域公共服务配套,实现面向国际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集聚,建设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城区。

第四章       打造创新创业的活力城区

坚持创新发展,打造创新创业的活力城区。着力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服务体系。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高端化现代服务业体系,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10. 建设创新创业高地

坚持创新驱动,盘活优势资源要素,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能级,营造有利于各种要素优化配置的良好创新生态,力争成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策源地和中心城区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高地。

做强科技创新资源平台。依托区域创新资源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合作与互动,建立吸纳能力更强的创新资源集散平台,构建静安特色的科技创新价值链。引导科技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推动创新要素交易便利化。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区域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鼓励区内有实力的创新企业融入国际创新协作网络。积极探索举办国际科技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区域创新的国际影响力。大力推进上海数据交易中心项目、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制作技术平台等重点平台功能建设。

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发挥市北高新园区的领军作用,做强多媒体谷等特色园区,打造南北科技创新活力带。大力扶持众创空间建设,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载体,促进众创空间由综合性向专业性、特色化发展,构筑静安特色众创生态圈,形成一批众创空间品牌。挖掘存量楼宇资源,通过有效吸引和集聚创业团队和项目,促进楼宇腾笼换鸟,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创新载体开发建设。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级。积极推动科技龙头企业和具有“四新”特征的创新型企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大力扶持国家级科技项目和上海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力争创建一批市级以上的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好市级国产基础软件综合实验室。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行业优势企业联盟等,争取各类科研项目落地实施。大力推进国内外新技术、新产品在静安区的“首试”应用,打造全市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区。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训、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构建支持企业创新成长全过程的“双创”服务体系。优化科技中介服务,大力发展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业,引进一批专业品牌服务机构,形成科技中介服务集群。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推动知识产品成果化、成果产业化。建立和优化知识产权托管服务模式,完善知识产权信用服务体系。支持举办各类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创业培训等活动,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

大力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依托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品牌优势,深入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积极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和创业孵化团队,鼓励支持科技企业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和培养力度,鼓励和规范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等到企业兼职,建立更加开放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做好市级人才政策的承接落地和跨前服务,完善创新人才配套政策,形成多元互动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完善支持创新创业的金融环境。构建包括科技园区、银行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担保公司、行业协会以及专业融资中介机构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区域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专业化的融资服务。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为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创新服务。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和股权投资。

11. 深化改革释放活力

继续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国资国企改革,鼓励发展非公经济,着力释放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后劲。

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双试联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促进重点领域服务业改革创新,着力完善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在检测认证行业市场化改革、金融开放创新、人力资源服务和影视文化行业简政放权等领域率先突破,力争形成静安区示范经验。创新工业用地盘活利用机制,加大对服务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创新服务业统计方法,优化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环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最优化、高效化、便利化”原则,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前置审批流程,深化“先照后证”、外商投资备案制和集中登记制,全面推进服务中心的“一门式服务、一口式受理、一表式审批”,推进行政服务中心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成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建设,以企业和市民办事便利化为目标,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完善网上审批流程再造,实现大部分审批与申请事项网上解决。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按照“两高两少两尊重”原则,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优化“鼓励清单”服务模式,深化“权力清单”审改模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继续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实行公示信息抽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信用联动、失信惩戒等制度,实现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从粗放监管向精细监管转变。建立健全协同联合监管制度和综合执法制度,深化工商、质监、食药监和物价执法“四合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多部门综合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模式,加强市场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提高监管的动态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建设完善社会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信用信息采集归集、查询应用、管理评估等制度,不断拓展信用信息使用广度和深度。推进以事前告知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为特征的全过程的信用监管模式,促进市场主体诚信自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构建信用奖惩多方参与、社会共治、诚信自律的运行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形成“知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良好氛围,营造社会诚信环境。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大区管重点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力度,引导国资进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引导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分类优化区属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国资监管体制,增强国资监管的系统性、规范性、有效性,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建立国资国企信息化监管平台。依法实施授权经营,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入推进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体系与中长期激励机制。继续实施国资国企证券化发展战略。

支持非公经济发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逐步消除各种影响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激发非公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等领域,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扶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进入各类资本市场。建立统一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多种功能。深化镇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12. 发展五大重点产业

以高端化、国际化为导向,坚持招大引强,提高服务水平,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五大产业,推进产业梯度合理分布和能级全面提升。

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大力集聚高端贸易型、结算型、连锁型品牌企业,鼓励发展买手制百货、品牌旗舰店、主题概念店等个性化、主题性、体验型的新兴业态,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引进各类贸易服务商、跨国采购商、渠道商、零售商等,积极争取免税、保税展销等试点,扩大离境退税规模,促进商贸服务多元化发展。大力推动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引导传统商业企业发展线上业务,网络零售企业拓展线下功能,促进线上线下商业融合,构建全方位的营销渠道。增强南京西路、大宁等市级商圈的辐射影响力,加快曹家渡、苏河湾等商圈建设,促进商业载体间的错位经营和功能互补。推动发展社区商业新模式,完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功能。积极优化区域商业环境,推动智慧商圈建设。

开放发展金融服务业。稳步发展证券、期货等优势金融行业,引导持牌金融机构集聚,支持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入驻。大力推动私募股权投资、创投基金等新兴金融发展,鼓励信息安全、票据清算、资产管理、数据分析等金融后台服务业发展。促进互联网金融规范化经营,打造多元结构的金融业态体系。加速各类金融业态与影视文化、科技创新的深化融合,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集聚发展专业服务业。积极发展管理咨询、法律服务、会计审计、人力资源、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业,大力引进国际知名公司,培育国内专业服务品牌企业,进一步巩固产业优势。依托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和技术创新,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依托“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大力发展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医疗健康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注重发挥专业服务在决策咨询、产业融合、资源整合中的支撑和配套作用,进一步推进专业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

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要素集聚,大力发展影视后期制作、时尚设计、文化传媒、现代戏剧、研发设计等行业,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依托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现代戏剧谷、SMG等优质载体资源,吸引顶尖企业和龙头项目落地,逐步完善大影视、大传媒、大戏剧产业服务体系。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促进文化产品、知识产权等要素交易,实现文化金融、戏剧产业等领域的突破和创新。

壮大发展信息服务业。依托上海云计算产业基地、大数据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媒体产业基地和国产基础软件基地,集聚发展云计算、大数据、轨道交通信号、数字内容、信息服务外包等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推进大数据、云计算、轨道交通信号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升信息服务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13.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关注互联网+、物联网、大健康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实施“互联网+”战略行动计划。支持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企业经营模式和领域,鼓励发展网络视听、互联网娱乐、互联网教育、供应链管理等新兴领域。鼓励以信息资源加工和创新为主的数据挖掘、商业分析等新兴服务形态发展,推动传统商业模式向基于大数据精准化营销的转型。推动物联网发展,不断丰富物联网产品服务在智能家居、交通物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各种领域应用。

积极拓展新兴产业领域。推动健康服务发展,构建集健康保险、高端医疗、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健康服务产业链,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健康服务企业或机构。鼓励发展养老产业,支持开发满足老年人需求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社会化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文化、商业、旅游产业跨界融合,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积极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环境咨询、合同能源管理等领域。关注智能制造研发领域,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3D打印、大飞机相关领域的制造研发和技术标准研发。

14.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升服务企业能力,打造智慧应用示范城区,着力营造市场要素高度活跃、商务运行高效智能、集聚辐射功能凸显的经济发展软环境。

提升服务企业能力。关注企业需求,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提高企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方位营造适宜企业长期发展的投资服务环境。完善全区楼宇信息库,强化楼宇属地管理。健全各部门协同联动的留商稳商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商业联合会、楼宇联盟等社会组织发展,发挥其企业间联系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立足企业员工需求,深化白领服务品牌建设,不断拓宽服务内涵,打造“白领驿家”、“白领午餐”、“爱心妈咪小屋”等多个服务白领项目,为楼宇白领提供良好的工作人居环境。

深入推进智慧城区建设。围绕“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深入建设智慧应用体系,打造智慧政务先行区、智慧商务实践区和智慧生活示范区。建设协同一体、透明高效的智慧政务,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开放利用。加强区域商务楼宇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更新,大力推广智慧商务应用。深化智慧商圈建设和智慧化商业综合体试点,优化电子支付、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等智慧商圈的支撑环境。推进智慧社区创新试点和应用示范,促进社区服务集成化、社区管理智能化、居民生活现代化。鼓励居民积极运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开展智能家居、远程教育、电子商务、智慧养老等方面的应用,构筑居民新的生活方式。稳步推进“城市光网”、“无线宽带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建设,加快建设宽带城区和无线城区,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加强信息化应用的综合管理,建立健全自主可控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第五章       打造均衡均质的和谐城区

坚持协调发展,打造均衡均质的和谐城区。加快城市更新步伐,优化人口综合管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增强城区文化实力,促进城区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实现整个城区高水平均衡发展。

15. 加快城市更新步伐

大力推进城市更新,积极探索社会参与、多方共赢的“城市更新”开发模式。探索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式,提高现有城市空间土地利用效率。

复合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增加生态用地、保障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生活用地。坚持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拆除重建和保护性开发等多种模式并举,规划预留城区发展储备空间,提高对未来的适应性。完善制度保障,促进存量工业用地有序转型。加强政策引导,以锦沧文华等楼宇二次更新改造为试点,提高存量楼宇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合理把控土地收储与供应节奏,实现储备、供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以人为本,整合区域商业商务楼宇和公共活动空间,满足工作生活和消费方式的多元需求。加强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的复合开发,提升地下空间的网络功能,实现公共空间的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

加强历史风貌保护。深化拓展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以张园、东斯文里、均益里等为重点,更加注重整体规划、成片成街坊保护,积极稳妥推进保护性开发建立功能复合、业态丰富、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特色风貌区。运用市场营运模式和商业管理元素,争取上海展览中心等市级资源联动开发,将历史建筑物转化为独特的文化地标。

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按照“做强一批、做优一批、培育一批、调整一批”引导和激励各类产业园区加快提高产业集聚度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动市北高新园区、上大科技园等园区提升空间品质、环境质量和产业功能。鼓励园区引进优质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分类打造众创空间,提升园区产业定位和专业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旧园区旧厂房改造升级,引入有品牌、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和专业团队参与联动开发和园区运营管理。

16. 优化人口综合管理

按照“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居住”的政策导向,以“总量控制、结构优化”为目标,以“分类施策,进出有序”为路径,合理控制人口总量规模,推进人口结构优化,完善人口区域分布。

严控人口总量规模。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合理控制用工规模。加大拆违打非和城乡结合部整治,规范房屋出租,强化证件管理,严格控制流动人口无序导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区域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到2020年,常住人口总规模控制在111万人以内。

优化人口结构。 以功能提升引导人口流动,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速生活性服务业业态升级,提高服务业人员素质。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建立健全对外来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到静安工作生活。

推动人口合理布局。持续加快苏州河两岸地区旧区改造步伐,疏缓区域人口密度过高状况。加快完善中环两翼地区公共服务配套,适度开发居住社区,合理安排人口导入,控制人口规模小幅、可控、有序增长。提升南京西路两侧、彭浦新村等地区生活服务配套功能,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常住人口规模基本稳定。

17.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全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多元参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促进政府治理、基层自治、社会共治良性互动。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加强社会服务能力,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为导向,优化街镇管理体制机制,理顺条块关系,推动管理资源、管理力量下沉,形成权责一致、条块结合、职责明确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社区各中心直接为群众办事的功能,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窗口化、平台化、便民化。进一步优化网络布局,完善政务管理、服务资源共享、多中心并联运作模式,构筑高效服务、规范管理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

完善居民区治理架构。深化“自治家园”创建,探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自治模式。建立健全以居民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群众活动团队等共同参与的居民区治理架构。加强居委会标准化建设,推进居委会减负增能。健全居民重大事项听证制度,强化基层居民代表对政府服务的评议监督。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完善社工队伍发展机制,不断提升基层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激发社会共治活力。扶持鼓励社会组织加入到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推动市民需求转化为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深化、拓展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业务指导等功能。持续推动政、社、企等多方参与社会治理。聚焦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管理和社工专业服务“三社”互动,完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体制机制,实现政府管理与社会共治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社会调节作用,为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提供示范和标杆。

18.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街镇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推进城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监管。加强安全法规、安全标准、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夯实安全基础,提高预警分析和风险防控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应用,推动安全管理创新。加强公共安全知识普及教育,提升市民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呼救能力。巩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成果。进一步提高社区减灾工作水平,形成常态长效工作机制,强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使用管理。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加大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完善生产许可、强制性产品认证、重大设备监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提高风险防范处置能力。建立健全涉及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公共安全事项的综合协调机制,加强对市场行为的风险监测分析,构建以预防为主的安全事故长效监管和应急救援处置体系。加强事故多发路段、区域、行业的专项治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消防监管模式智能化、社会化、网络化,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提高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质量和实效。健全民意诉求表达引导机制,拓宽信访渠道,引导和支持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矛盾化解,参与平安创建和安全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稳定风险。积极发展具有静安特色的社区大调解体系。

深化推进平安建设。进一步强化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综合协调、联动机制,健全社会组织动员机制,进一步丰富公众参与基层社会公共安全事务的渠道,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重点商圈“联勤联动”防控模式,完善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持续提升城区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争创上海市平安示范城区。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加强国防建设。

19. 增强城区文化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文化助力经济、润泽民生、彰显文明,凝练“面向国际、兼容并蓄”的静安文化首要特质,打造国际大都市文化核心区

做强静安特色文化品牌。弘扬海派文化、苏河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抗战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整合时尚要素资源,打造集历史传承、旅游休闲、消费体验、创意时尚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整合城区各类博物馆、老建筑、陈列馆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沿苏州河和南京西路文化集聚区域,加快建设陕西北路、江宁路、山西路等历史人文街区。运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重点对陕西北路历史遗产活化利用,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升级版。

建设国际影视戏剧文化高地。依托大师工作室等影视戏剧创作资源和剧院等文化演艺载体,吸引全球影视戏剧资源,逐步完善影视产业服务体系,形成集影视戏剧策划、创作、制作、演出、营销、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影视戏剧集群。打造“环上大影视园区”、“现代戏剧谷”等城区文化平台,加大吸引国际文化投资机构和优秀文化资源,共同创作优秀文化服务项目,举办国际戏剧创投会、国际艺术品拍卖会等艺术活动,积极争取首创、首演、首展项目落户静安。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区文化设施布局,推进区文化馆、区档案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实现“10分钟公共文化圈”。深化“海上文——智文化服务平台”应用,丰富公益性文化项目,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级。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积极拓展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加大对“一街一品”、“百姓大舞台”等“草根文化”活动品牌的扶持力度,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水平。

第六章       打造精品精致的美丽城区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精品精致的美丽城区。以“建管并举、管理为先”为原则,深化“美丽家园”、“美丽城区”建设,改善城区生态环境,推进精细化的城市管理,使城区环境更加美丽精致、更加绿色舒适。

20. 改善人居环境品质

紧扣城区发展短板,坚持“拆、建、管”并举,全面推进旧区改造,巩固“美丽家园”建设成果,打造与国际城区相匹配的生活居住品质。

全力以赴推进旧区改造。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聚焦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稳妥推进结转基地收尾,统筹兼顾零星地块拔点。“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全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拆除成片二级以下旧里约32.64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8万户。大力拓展旧改融资渠道,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资源导入渠道。完善旧改征收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完善旧改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建立健全诉求调解平台和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旧改信息化应用系统,实现全区联网、实时监控。

深化旧小区综合改造。在全区全面推进“美丽家园”向“美丽楼组”、“美丽城区”拓展和延伸。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旧住房修缮,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415万平方米。其中,直管公房全项目修缮80万平方米,屋面及相关设施改造200万平方米,多、高层住宅综合整治100万平方米,旧公房安全隐患处置修缮25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10万平方米。完成二次供水改造600万平方米。

提升小区综合治理能力深化物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物业管理属地化做实做强各街镇物业管理中心推动网格化管理进小区。推进物业服务标准化,深化物业一体化管理和达标奖励,推广直管公房分类定级管理方法。构筑“政府监管、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四位一体和良性互动的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格局。

完善市政设施配套。继续实施新建电站和扩容改造项目,推进排水泵站建设。加大积水点改造力度,逐步消除积水隐患。结合截污纳管工程,实施小区排水管网改造,增强城区防汛能力。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扩大覆盖范围。推进老旧公用民防工程治理和加固改造,消除安全隐患,解决工程渗水、漏水和积水等问题。

21.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以贯穿南北交通、联通苏河两岸为重点,优化道路网络布局,突破交通瓶颈,完善交通组织管理,丰富交通出行方式,推进慢行系统建设,构建便捷通畅的综合交通体系。

优化道路交通网络。重点打通南北交通轴线,完成南北通道一期工程(场中路-中山北路),加快启动二期工程(中山北路-中兴路)建设。加强苏州河两岸联通,推动跨苏州河桥梁新建、改建工程。完善城区道路网络,优化重点地区路网,推进区内断头路辟通、区区对接道路建设和中小道路拓宽等项目,疏解道路拥堵节点,提升路网运行效率。积极服务市级重大项目,配合推进北横通道(静安段)项目、南北高架中兴路下匝道新建工程建设。

加强静态交通管理。适度增加停车供应,大力发展停车配建,推进公共停车场重点项目建设,深挖停车资源潜力,着力缓解停车难问题。加强停车需求管理,大力发展智慧交通,积极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停车信息化建设,推进停车收费电子化和监管智能化,创新停车管理模式,发布停车诱导动态信息,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推进公共充电桩建设,提倡绿色出行。加强非机动车停车管理,合理规划,疏堵结合,缓解非机动车乱停车问题。

建设慢行交通系统。结合城市更新项目,规划立体化过街设施,打通各重点功能区、核心商圈、公共开放空间之间的道路微循环,形成连续便捷的区域过街道路网络。依托苏州河、彭越浦沿河绿化建设,布局慢行休闲步道,拓展市民休闲游憩健身空间,构建友好舒适的慢行步道系统。

22. 提升市容环境品质

坚持建管并举,着力提升城区形象品质,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加强对顽症问题的综合治理,保持城区市容环境常态优良、品质不断提升,社会公众满意度位居全市前列。

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改善道路环境品质,根据分类指导原则,对全区重点路段和区域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户外广告、沿街店招店牌以及建筑立面的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筑。取缔流动设摊、跨门占路营业等市容顽症,清理拆除沿街废弃电杆表箱,归并清理裸露网线,全面杜绝主干道市容违规现象。保持城区日常管理维护高标准、高效率,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加强市容环境“示范区、规范区、达标区”管理,保持市容环境常态优良。

推进景观项目建设。创建样板示范道路,实施“亮化”、“美化”工程,推进综合性特色林荫道、景观灯光和街景建设,提升道路和区域景观品质。完成静安寺地区、曹家渡地区、大宁地区景观灯光建设。积极推进林荫道创建,增设街道景观小品。建立健全快速、可靠、高效的景观设施日常维护机制,加强日常巡查和安全检查。

提高环卫服务质量。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核心,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减量。推进环卫装备建设,完善生活垃圾物流组织系统,进一步规范餐厨垃圾专项收运管理。稳步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提高环卫企业竞争力和服务意识。加强道路保洁和垃圾清运班组建设,创建文明行业。全面提高公厕设施保洁服务管理水平,提升公厕服务能级。

2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生态引领,培养全社会环保理念,倡导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改善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城区。

加强公共绿化建设。完善全区绿化布局,逐步消除公共绿地500米服务半径盲区。加快推进公园、绿地精品化建设,重点推进彭越浦楔形绿地、苏河湾绿地等大型公共绿地项目,新增公共绿地26.5万平方米。改造提升存量公共绿地,营造特色景观。加强维护管理,提升绿地环境质量。发展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等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形成“连带成片,聚集散点,小型多样,绿色共享”的城市立体绿化网络。

严格实行环境保护。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源头防控和全过程监管,加大大气、水、土壤等重点领域的治理力度,全面提升环境质量。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和泵站改造,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河道水质达到功能区考核标准。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推进苏河湾等区域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强化清洁能源替代,加强扬尘污染防治,推进社会生活源污染整治。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开展区域土壤环境监测和调查评估。加强噪声达标区管理,强化噪声污染防治与源头控制。推进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企业环保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加强用能管理制度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多措施并举推动污染企业关停并转。推进楼宇、园区节能改造和建筑节能,不断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善以能源统计、能源审计、分项计量等方式为主的节能监管体系。加快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推广力度,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24. 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以“精细化”管理为主线,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常态长效管理机制,优化网格化管理格局,推动城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发展加强网格化管理,与“12345”市民热线、大联动大联勤协同,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的发现机制,探索建立现代城市动态管理体系。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体系。以城市网格化管理责任网格为基础,统一设置职能、配置力量。做实做强街道网格中心,探索网格管理向居民区拓展。规范标准化工作流程,拓展网格管理内容,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延伸。完善信息平台,优化平台标准化建设。

第七章       打造开明开放的国际城区

坚持开放发展,打造开明开放的国际城区。坚持高起点、开放型、国际化,主动顺应全球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以更开阔的视野对接上海全球城市建设,成为上海国际化城区的新标杆。

25. 营造国际投资营商环境

对接上海全球城市建设,主动复制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加快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增强城区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着力提升国际商务商业功能。

建设高能级国际商务平台。以“一轴三带”区域为重点,以高品质、智能化的商务楼宇为载体,以信息透明和专业服务为依托,努力建设商务环境规范、高效、便捷的高能级国际化现代商务区。积极支持法律服务、信用评级等各类国际中介服务或组织机构,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等各类新型要素交易市场和国际标准制定平台。

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探索创新投资贸易便利化举措,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重点承载区。推进内外资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形成备案为主的投资管理制度。争取各项符合产业导向的贸易便利化措施落地,健全完善便利通关机制,探索建立保税展示交易中心,积极推进检验检测第三方采信试点,全面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推动总部经济优化升级。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完善总部经济政策体系,积极引进各类处于国际商务活动节点上的跨国公司和组织机构设立总部,推动一批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综合服务项目落地。提高楼宇智能化水平,为总部企业提供优质载体。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地区总部。积极拓展外资参与股权投资和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的空间。积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引导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构建全球服务网络。

26. 打造国际交流活动盛地

加强资源整合、场所营造、交流合作,进一步凸显国际城区的时尚活力和人文特色,打造体现海派文化特质的上海国际大都市时尚交流盛地。

打造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打造高水准的国际交流平台,学习借鉴国际一流城市在创新发展、城市更新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经验,深化拓展各方面的合作交流。支持国内外企业与跨国组织机构开展合作,促进人员、知识和技术的双向交流互动。主动争取各类国际组织、论坛机制在静安落户,营造国际交流氛围,不断提升静安城区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

打造国际时尚展示中心强化时尚消费集聚,积极引进国际一流时尚活动和大师工作室,注重地标、人物、品牌、平台等时尚要素资源的整合,完善时尚创意、影视传播展示功能,成为上海国际消费城市标志性区域。以国际静安为形象定位,开展一系列国际化科技、文化、休闲娱乐等重大品牌节庆活动,打造海派风情游览、都市文化展示、时尚休闲娱乐等功能,成为上海全球城市的重要展示窗口。强化多语种导购等软环境,使静安区成为全球知名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上海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

27. 提高城区开放发展水平

对接国家战略,推进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积极参与、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服务上海、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开放平台,在更宽视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推动区域外向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运用资本市场、战略投资等多种形式“走出去”,在旅游休闲、商贸流通、专业服务、园区管理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合作交流和结对帮扶工作。加大对新疆、云南、三峡库(坝)区等对口地区的支援帮扶力度,促进当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28. 培育开明城区文明风尚

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倡导开放包容的良好社会风尚。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持续提升静安发展软实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主题实践活动,以文明礼仪礼规、文明旅游为重点,开展广泛宣传和生动教育,打造静安道德建设品牌。优化志愿者服务配套机制,建设完善志愿者三级服务网络,丰富优化志愿者项目和活动。

加强城区形象营销推广。组建专业品牌管理团队,塑造彰显城区竞争力和活力、易于公众接受的“静安”品牌核心价值,以城区形象和人文故事创新创意,持续拓展城区品牌内涵。共享城区品牌价值,鼓励社会共同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媒体宣传和活动传播,提高企业和市民的自豪感,增强城区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品牌吸引力。

巩固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将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作为提升静安软实力和软环境的重要抓手。培育良好家训、行规、社风,营造现代文明风尚。以环境文明、服务文明、秩序文明、市民文明素质建设为着力点,凝练特色鲜明、内涵深刻的静安精神,提升静安软实力。

第八章       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区

坚持共享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9. 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全面提升为老服务水平,打造老年友好城区和老年宜居社区。

优化养老资源布局。进一步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强化社区为老服务平台枢纽作用,打造“区级养老服务(护理)机构—社区为老服务中心—乐龄生活圈”三级为老服务体系。均衡配置养老服务设施, 积极发展面向社区、开放共享、嵌入式、多机能的社区托养机构。优化养老机构功能结构,启动老年健康中心建设。推进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街镇全覆盖。打造10-15分钟“乐龄生活圈”。新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10家、改建老年活动室50家,实现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居(村)委会全覆盖。

促进“医养结合”。实施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引导生活照料服务和医疗护理服务梯度衔接。统筹医疗和养老设施配置,加快“老年医、护、养结合”体系建设,构建以北站医院、公惠医院等老年医疗中心与综合性医院老年病科为主的老年病诊治体系;构建以老年护理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养老机构老年护理病区为主的老年医疗护理体系。按照户籍老年人口1.5%的标准配置老年护理床位。提高家庭医生与老年人的签约率,推进家庭病床建设,扩大家庭医生、家庭病床和居家医疗护理的覆盖面。推进社区高龄老人护理保障制度建设试点。

推进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创新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委托运营等供给方式,大力培育和扶持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老年人家庭适老性改造力度,推动“老伙伴”计划、辅具租赁、喘息服务等支持老年人居家养老项目的发展,提高老年人在社区生活的便利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完善老年教育网络,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鼓励老年人社会参与和志愿奉献。

30. 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能力

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民生托底保障功能,形成同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把解决就业结构性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就业政策的针对性和就业服务的有效性。聚焦重点人群就业援助,推进青年就业专项计划,加强对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深化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创业型城区建设,实施青年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帮助引领成功创业4000人。建立覆盖创业全过程的政策扶持体系,打造市场主导、风投参与、企业孵化的创业生态系统。加大重点对象的职业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在职、再就业等各类职业培训,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完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困难人员保障力度。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强化部门协作,使帮困救助工作更加科学、精准和高效,做到“应救尽救”。引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发挥社工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健全“一口上下”救助信息平台,拓宽居民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在民生保障领域的应用。完善市民综合帮扶机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健全经常性捐助网络和社会捐助管理体系。

保障各类群体权益。提升妇女发展的信心指数,增强妇女社会地位、生活质量和综合能力。强化儿童权益保护和生命安全保护,完善儿童健康保健网络。完善残疾人福利保障体系,优化残疾人出行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优抚安置工作水平,创建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

31. 深化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立足“四位一体”,探索廉租房、共有产权房、公租房、征收安置房融合互动的保障体系。继续扩大保障性住房受益面,积极筹措保障房源,优化分配供应,规范供后管理。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为符合条件的廉租家庭提供租金保障,努力满足实物配租需求。做好共有产权保障房的供应管理。推进公共租赁住房配建,提高公租房分配供应的针对性,推进公租房、廉租房并轨,促进租赁型保障房的专业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利用市属大型居住区房源用于征收安置。

32. 推动教育更高水平发展

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深化教育领域整体综合改革,打造精品教育品牌,率先实现更高品质教育国际化、现代化。

推动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适应区域人口发展趋势,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保持和扩展优质资源。深化教育领域整体综合改革,创新办学机制,深入开展集团化、学区化办学,落实“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基地学校”项目,探索区域“教育链”的辐射模式。落实义务教育绿色指标体系,建设完善区域课程、学校校本课程。扩大学前教育普惠性,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水平。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构建区域德育一体化网络,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品格。完善学生综合素养培育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打造学校文艺、体育、科技特色,提升学生美育、科技和人文素养。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为学生发展提供多样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完善个性化教育实施评价体系。

积极发展各类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巩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和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优势,完善学习网络和学习资源配置,全面推进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区建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区职教集团运作机制,建立中高职贯通合作办学的机制,进一步推进职业学校体制改革,推进“普职融合”。健全特殊教育多方合作体系,完善市、区、校三级特教专业网络,提供“医教结合”服务,积极开展“普特融合”试点。

33.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构建面向全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卫生管理体制、政府投入和全面预算管理机制、评价和监管机制,深化药品采购供应机制改革,推进卫生资源集约共享。加强人事制度改革,落实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深化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大平台功能。推进基于全面预算管理、基本项目政府补偿、目标薪酬分配和绩效综合评价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新机制。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提高有效服务率。构建以区域医疗联合体为基础的分级诊疗体系,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治、双向转诊、梯度有序的诊疗模式。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鼓励通过迁建、合并、转型等方式优化卫生资源布局,形成功能定位明确、布局结构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医联体建设,加大与三级医院的有效合作,全面提升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健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覆盖综合性医院、专业康复机构、社区的康复体系。提升儿科医疗服务能力,加强综合医院儿科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儿科诊疗能力,依托上海市儿童医院组建儿科医联体。加强区域产科服务能力建设,切实保障母婴安全。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创新中西医融合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新模式。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公共卫生体系融合,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卫生防控能力,组织实施第四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高重点疾病防治水平,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的传染病防控措施,巩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完善重点慢性病预防、救治和管理体系。加强社区老人、在校学生、孕产妇及楼宇白领等重点人群保健服务,争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开展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提供市民优质心理健康服务。巩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成效,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34. 推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完善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推进便民化体育设施建设,建成“15分钟体育生活圈”,推进新体育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各类体育资源利用效能。推进体育智慧化平台建设,丰富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的有效性。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力量成为全民健身活动主体。完善体育人才培育发展体系,积极推进以赛促训、体教结合促训、社会联合办训等模式,培养青少年体育竞技人才,提高青少年体育素养。深化体育赛事结构功能体系建设,拓展高端体育赛事内涵,促进赛事文化与静安城区形象相融合,扶持多元主体办赛,丰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布局。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探索公共体育场馆市场化运作,增强场馆复合经营能力,引导、鼓励体育企业创新发展。

第九章       凝心聚力共绘发展蓝图

广泛调动全社会力量,凝聚全社会共识,深入推进依法治区,盘活各类要素资源,激发全区上下共建“国际静安、圆梦福地”的主人翁意识,确保规划蓝图顺利实现。

35. 深入推进依法治区

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发挥法治在统筹社会力量、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中的作用,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健全法治城区制度框架。按照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完善科学决策体系,加强信息公开,严格规范行政执法,不断加强法治监督成效。健全社会诚信自律机制和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基本形成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商业商务法治氛围。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法治宣传,加大资源整合,搭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市民等多角度、多方位的普法平台,全面提高公民法律意识,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保障依法维权和纠纷化解渠道便捷顺畅。建立协调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律师等专业法律工作者在决策前和决策中的咨询、顾问作用。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

36.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引领发展的人才集群。建立健全多主体、社会化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营造各类人才近悦远来的良好氛围。加快推进与重点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商务人才和高新技术领域国际国内专业人才。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力做好市级人才政策的承接落地和跨前服务。推进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完善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深入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100-15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并争取部分入选上海市和中央“千人计划”。

37. 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完善规划体系,做好规划衔接。加强区“十三五”规划与国家和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的衔接,与区域城市总体规划和用地规划的衔接,与各领域专项规划的衔接,统筹区域发展。加强规划的推进落实,完善规划落实机制,加强跟踪协调,完善考核体系,确保规划落地。强化规划动态管理,创新规划评估机制,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动员全社会监督规划实施,提高规划实施效果。完善规划滚动调整机制,对实施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科学规范调整规划。

   

“撤二建一”后的静安区,承载着市委、市政府对静安发展的殷切期待,承载着静安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梦想。“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对静安区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继往开来,改革创新、团结奋进,全面完成“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国际静安、圆梦福地”、成为“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而努力奋斗,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图   “一轴三带”发展战略示意图

1

 

南京西路两侧高端商务商业集聚带

2

范围:北至北京西路-万航渡路-武宁南路,南至延安路-威海路,东至成都北路,西至长寿路-长宁路-江苏北路-武定西路-万航渡路-镇宁路,占地2.6平方公里。

用好上海城市东西发展主轴中心节点的区位优势,突出“国际化、高端化、品质化”特征,坚持做高、做宽、做厚,构建高端专业的产业体系,彰显国际开放的海派文化,打造世界级中央商务区主干街区,成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最具标志性的区域。

 

苏州河两岸人文休闲创业集聚带

3

范围:北至铁路沿线,南至新闸路(石门二路以西)-北京西路(石门二路以东),东至罗浮路-河南北路,西至苏州河-安远路-江宁路,占地4.3平方公里。

发挥上海沿江沿河开发重要区域的作用,依托历史文化、滨河景观等特色优势,凸显“水脉、文脉、绿脉、人脉”的特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开发和高能级产业注入,突出人文休闲的苏河文化和时尚活力的产业特征,全面提升苏州河两岸城区面貌形象,成为带动静安南北协调发展的引擎,打造国际都市中心的滨水示范区,海派历史文化的魅力展示区和高尚人文休闲的中央活动区,成为苏州河两岸融合发展的新标杆以及上海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新亮点。 

 

中环两翼产城融合发展集聚带

4

范围:北至走马塘,南至灵石路-广中西路-汶水路,东至俞泾浦,西至彭越浦河-沪太支路-姜家桥,占地7.1平方公里。

承接中环“黄金走廊”功能,凸显“创新创意、产城融合”特征,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着力提升产业能级,做大经济增量,着力优化城区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打造上海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的典范,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和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域。

 

 

附表一   十三五期间一轴三带重点功能性开发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十三五目标

一、南京西路两侧高端商务商业集聚带

1

大中里项目

建成

2

地铁12号线南京西路站地块开发项目丰盛里

建成

3

国泰君安办公楼(49号地块)

建成

4

锦沧文华大厦改建工程

建成

5

梅村地块

建成

6

江宁路街道95C基地

开工

7

江宁路街道103号地块

开工

8

曹家渡街道1183号地块

开工

9

地铁13号线南京西路站地块及张园地区更新

开工

二、苏州河两岸人文休闲创业集聚带

10

石门二路街道60号地块

建成

11

北三块商住办(金融街项目)

建成

12

北站街道43街坊嘉华商办

建成

13

北站街道6364大统基地

建成

14

苏河湾246街坊及公共绿地地下空间开发

开工

15

苏河湾7街坊地块(含绿地地下空间开发)

开工

16

石门二路街道67号地块

开工

17

石门二路街道59号地块

开工

18

石门二路街道66号地块

开工

19

江宁路街道78号地块

开工

20

江宁路街道80号北地块

开工

21

北站社区晋元地块(南一、南二、北块)

开工

三、中环两翼产城融合发展集聚带

22

大宁中心广场一期

建成

23

大宁中心广场四期

建成

24

大宁中心广场五期(广中公园地下空间开发)

建成

25

312街坊久光项目

建成

26

334街坊87丘厂房航天地块商办

建成

27

市北2-12-2地块幸福万荣园区

建成

28

市北N070501单元09-03地块(华发地块)

建成

29

市北高新园区东部2-42-52-62-7地块

建成

30

市北N070501单元15-01地块厂房建设

建成

31

彭越浦楔型绿地商办南块、北块

开工

32

灵石社区N070401单元[313街坊(681会所)]

开工

33

彭浦机器厂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N070501单元

开工

34

市北N070501单元15-02地块

开工

35

灵石社区N070403单元(新中动力机厂)

开工

36

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新业坊)

开工

 


附表二   “十三五期间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十三五目标

一、旧区改造

1

华兴新城(51-5573街坊)

启动

2

宝丰苑(3436141142143146,川宝地块)

启动

3

中兴城(三期)(257街坊)

启动

4

中心医院西块(237街坊)

启动

5

北站新城(2728街坊)

启动

6

电影技术厂周边(161262街坊)

启动

7

市北中学东块(150街坊)

启动

8

洪南山宅(240街坊)

启动

9

宝山路街道149街坊

启动

10

宝山路街道152街坊

启动

11

富民路92

启动

12

安远路899

启动

13

康定路1299弄(115街坊)

启动

二、市政设施和道路

14

北横通道(静安段)

竣工

15

地铁14号线站点建设

竣工

16

南北高架中兴路下匝道

竣工

17

延安路中运量客运系统

竣工

18

南北通道一期工程(场中路-中山北路)

竣工

19

南北通道二期工程(中山北路-中兴路)

开工

20

场中路拓宽工程(共和新路-阳泉路)

竣工

21

江场西路(沪太支路-守仁桥路)

竣工

22

天潼路-曲阜路(河南北路-西藏北路)

竣工

23

曲阜西路(西藏北路-共和新路)

竣工

24

恒通路(共和新路-恒丰路)

竣工

25

昌平路(昌化路-江宁路)

竣工

26

康宁路(走马塘-汶水路)

竣工

27

江场三路(广中西路-灵石路)

竣工

28

平陆路(云飞路-汶水路-永和路)

竣工

29

灵石路(粤秀路-平型关路)(广灵四路桥)

竣工

30

七浦路(浙江北路-西藏北路)

竣工

31

山西北路(北苏州路-天潼路)

竣工

32

长安西路(长安路-光复路)

竣工

33

光复路(普济路-天目西路)

竣工

34

云照路(汶水路-云飞路)

竣工

35

江场路(平型关路-粤秀路)

竣工

36

昌平路桥

竣工

37

安远路桥

竣工

38

普济路桥

竣工

39

恒丰路消防站

竣工

40

中兴路消防站

竣工

三、美丽家园和美丽城区

41

旧住房综合改造

直管公房全项目修缮(80万平方米)

竣工

42

屋面及相关设施改造(200万平方米)

竣工

43

多、高层住宅综合整治(100万平方米)

竣工

44

旧公房安全隐患处置修缮(25万平方米)

竣工

45

旧住房成套改造(10万平方米)

竣工

46

二次供水改造(600万平方米)

竣工

47

徐家宅河、夏长浦等河道综合整治

竣工

48

样板路段建设

北京西路(成都北路—石门二路)

建成

49

西藏北路(西藏北路桥—柳营路)

建成

50

高平路(灵石路—走马塘)

建成

51

大宁路(共和新路—万荣路)

建成

52

洛川中路(共和新路—普善路)

建成

53

芷江西路(普善路—西藏北路)

建成

54

宝山路(天目东路—东宝兴路)

建成

55

汉中路(光复路—华盛路)

建成

56

62条重点建设路段综合整治项目(180.45公里)

建成

57

苏州河-彭越浦15公里滨水绿道贯通

开工

58

愚园东路-南阳路-奉贤路等10公里慢行道建设

竣工

59

公共绿地

彭越浦楔形绿地(河滨体育公园)(11.67万平方米)

建成

60

苏河湾绿地(8.39万平方米)

建成

61

彭江路方兴公共绿地(2.8万平方米)

建成

62

静安寺地区、曹家渡地区、大宁地区景观灯光建设

建成

63

东斯文里、均益里等风貌街坊保护

开工

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

64

共和新路街道黄山路养老院

建成

65

彭浦镇楔型绿地养老院

建成

66

南京西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建成

67

临汾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建成

68

大宁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建成

69

大宁路街道平型关路养老院

竣工

70

北站街道华兴新城养老院

启动

71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新建工程

建成

72

闸北八中建设改造工程(高中部教学楼)

建成

73

海防路440号学校新建工程

建成

74

常德书法幼儿园分部改建工程

建成

75

新建大悦城二期南地块配套幼儿园

建成

76

汇众地块配套幼儿园

建成

77

文化馆改建项目

建成

78

北京西路1013号浸入式剧场

建成

79

图书馆(天目路馆)改扩建工程

竣工

80

档案馆新馆建设

启动

81

江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程

建成

82

闸北中心医院二期医技辅助用房改扩建工程项目

建成

83

大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

建成

84

北站医院改建

建成

85

宝华老年护理院新建工程

建成

86

老年健康中心建设项目

启动

87

中医医院新建项目

启动

88

新体育中心建设

建成

89

体育中心综合改造

建成

90

全民健身中心综合改造

建成

91

曹家渡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改建

建成

92

彭浦镇社区保障服务中心(二期)

建成

 




“十三五”目标说明:

启动:建设项目取得投资行政许可或旧改项目房屋征收决定生效。

开工:项目取得施工行政许可。

竣工:项目完成所有建设内容。

建成:项目产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附件:
分享到:

相关文档: